罗春晓:我的风景由轨道连接
金色夕阳下,京广高铁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驶出北京西站,北京, 2013年 罗春晓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在诗歌里仅用22个字就将慢生活时代的浪漫描绘得淋漓尽致。但是诗歌归诗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整个世界一直都处于不断提速的进程之中。作为陆地交通革命的代表产物,火车自从19世纪早期问世以来,就改变了人类对于远方的认知。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磁悬浮、高速列车,火车自身的技术进化让它在交通运输领域成为效率与经济的绝佳结合。 相比较于航空和船运,铁路与我们生活的融合度更高,有些支线列车甚至会从城市或者乡镇之中穿行而过,这给了它更多的曝光机会。火车自身的机械美感、速度和力量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旅行和远方的浪漫想象,是很多人着迷于火车的原因。表达这种喜爱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人打卡每一处车站,有的人收集各个时期的火车票据,有的人收藏精美的火车模型,当然,还有很多人选择用摄影的方式去记录火车和铁路的精彩瞬间。 三月的林芝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一列拉林贴路上的复兴号动车组驶过雅鲁藏布江边的桃花花海 ,林芝, 2023年 罗春晓 其实摄影与铁路的渊源已久,早在1865年,曾有众多华工参与建设的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工程就聘请了摄影师阿尔弗雷德·哈特(Alfred Hart)用影像记录工程进度,随着1869年5月10日最后一根道钉被楔入,这个人类历史上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完工,而哈特也在4年里为它拍摄了364幅立体照片。这次合作是摄影术和铁路这两项颠覆人类历史的技术发明的一次重要“握手”。仅在7年之后,这样的“握手”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也得到实现:1876年,上海的日成照相馆受邀对当时开通的吴淞铁路进行拍摄,有记载云:“启者本店现蒙申报馆主托,照上海至吴淞火轮车影像,以便装潢寄发各埠。”到了1909年,由谭景棠创办的同生照相馆与詹天佑一起在京张铁路正式通车前用影像记录下与该工程相关的建筑厂房、桥道、涵沟等要素,并集合成摄影集《京张路工撮影》。这些来自150多年前的铁路摄影师与今天的铁路迷按动快门时的心情大概别无二致——对人类伟大工程的欣赏与歌颂。 清晨时分,DF4D型内燃机车的驾驶台被朝阳镀上一层金色,有着独特的机械美感,内蒙古加格达奇,2012年 罗春晓 《京张路工撮影》在1909年所记录的京张铁路,是首条由中国人自行建设并投入运营的干线铁路。中国轨道交通建设的蹒跚起步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晚了80多年,但是一代又一代铁路建设者的不懈努力,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铁路发展的加速度,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铁路的高增长几乎可以用奇迹来形容,截止到2022年,中国铁路总运营里程为15.5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4.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铁路的迅猛发展,甚至让中国铁路摄影师之间产生了代差,成长在高铁时代的年轻摄影师们已经很难听到“绿皮车”在铁轨上发出有节奏的“咣当咣当”声。幸好,有许多长期专注于铁路摄影的摄影师,用影像为我们“封存”了有关铁路的时代记忆,“80后”摄影师罗春晓就是其中的一位。 高速动车组的驾驶舱明亮简洁,其现代化与科技感,与传统火车的驾驶室相比仿佛不同时代,上海,2015年 罗春晓 罗春晓是铁路传媒从业者,他用了20多年拍摄和记录世界各地铁路和轨道交通的精彩瞬间,足迹踏遍了中国所有省区和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创作铁路摄影作品超30万张。虽然已在铁路摄影圈中耕耘多年,但罗春晓并不把自己定位于摄影师。他认为摄影是获取并传播铁路信息最高效的手段,透过那方寸的画幅,能把围绕两条钢轨衍生而来的人与事传递出来,才是他最为看重的。浸润在新媒体时代的罗春晓懂得充分利用平台的力量向公众宣传和推广有关火车和轨道交通的讯息,这时他的图片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那些穿行于世界各个角落,不同风光背景之下的铁路摄影作品,不仅让观众领略到各异的人文地理风貌,更是可以从中获得有关铁路和列车的相关知识。通过坚持不懈地推广,他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了近40万的粉丝,这对于垂直小众领域来讲十分可观。除此之外,他还成立了传播铁路文化的工作室,为铁路行业与公众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正是这样一位铁路相关内容的耕耘者,引起了我们的好奇,究竟铁路领域有何魅力吸引众多爱好者趋之若鹜,铁路迷们都有什么样的追求?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摄影》记者采访了罗春晓。 青海门源有着世界上最为震撼的油菜花海。在兰新高铁开通后的第一个春日,一列从西宁去往张掖的动车组驶过婆娑云影间一望无垠的油菜花海,青海门源,2015年 罗春晓 你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铁路运输管理专业,是因为喜欢火车才报考这个专业,还是读过这个专业之后喜欢上火车的? 我是先喜欢火车才报考的专业,在20多年前,像我这样因为热爱火车而报考这个专业的人并不多,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火车迷会选择主动去报考。 你喜欢火车的原动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也很难说清楚自己究竟是为什么。我从很小的时候就跟家人一起坐火车旅行,有时候坐“绿皮车”一坐就是一两天,我很喜欢那种火车旅行的感觉,后来就开始喜欢看火车。我父母是做航天工程的,我从小就住在北京南苑机场附近,按说接触航空航天更多一些,但是我对那些就没有太大兴趣,倒是对机场中那些运输油料的火车总是看很久,所以可能我对火车的喜爱是天生的。 安特卫普中央车站是欧洲最美的车站之一。建筑师把宫殿搬进了车站,让人来人往的枢纽成为了艺术的殿堂,比利时安特卫,2014年 罗春晓 那么火车或者铁路对你们这个爱好者群体来说有何种魅力? 这对每个人来讲都不太一样,有的人喜欢火车的机械结构,有的人是喜欢乘火车旅行,而我喜欢看钢轨的不同走向,喜欢拿着地图在枢纽站研究各条线路是去什么方向。我小时候甚至很喜欢看河水的流向,有时候看不到火车的时候我也会看公交车,总之我对各种流线的东西都很感兴趣。我们圈子里有个说法叫做“多栖爱好者”,有的人会在火车之外也喜欢公交车、地铁或者是航空航天,人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同的阶段喜欢的内容也会变化。 目前的铁路摄影都有哪些主流的方式呢? 铁路摄影的领域比较广泛,有人喜欢拍山水人文,也有人喜欢拍摄火车上形形色色的乘客。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王福春老师拍摄的“火车上的中国人”系列作品被广泛传播,他用细腻的人文视角关注了列车环境中人的真实状态。当然,相比于“拍人”,我更关注火车本身,也更喜欢拍摄铁路沿途的风景,将铁路和火车融入自然与城市。 在现实生活的铁路摄影圈子里,有的人喜欢拍摄特殊的编组,有的人喜欢拍特殊的车型或者不同的涂装,但是我个人很少去追逐类似的题材,因为这些需要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去蹲守。很多人不总有机会出远门,所以就会在城市里几个固定拍摄点上,尽量多拍特殊的车型和涂装,我称之为“内卷”。而我个人更加喜欢去更远、更多的地方去拍摄,目前中国高铁站开通了那么多,我就想尽量多拍在不同地域特色环境之中的铁路,我常开玩笑称之为“外卷”。 在台湾南回铁路的枋山站附近有一道著名的铁路景观,名曰转角遇见海。列车从大山中蜿蜒而出,身后便是湛蓝美丽的海湾,中国台湾屏东市,2017年 罗春晓 我听说还有很多人会专门跑到新疆哈密等地方去抢救性地拍摄蒸汽机车。 没错。对于铁路来讲,蒸汽机车是具有符号意义的。毕竟“火车”名字的来源,就是曾经喷云吐雾的蒸汽机车,而且蒸汽机车也是工业革命的代表,在铁路摄影背后的大工业摄影圈子里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从单纯摄影的角度,蒸汽机车喷涌的烟雾富于变化,奔腾的气势直抵云霄,有着其他火车无法复刻的震撼,在非铁路摄影圈子里也拥有大量粉丝。在21世纪初,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集通铁路曾经是世界上最后一条蒸汽牵引的干线铁路,当时全世界的蒸汽机车摄影爱好者都曾云集于那里。如今新疆哈密的三道岭也是如此。只可惜三道岭的露天矿刚刚结束铁路运营,精彩的画面也再难复制。 日暮时分,两台前进型蒸汽机车牵引列车停靠集通铁路的小站,车身和奔腾的蒸汽被临线驶过的机车灯光打上一片金黄,内蒙古赤峰,2013年 罗春晓 在接近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上游型机车喷出的蒸汽在机车的鞲鞴杆上凝结成冰,在火与冰之间展现着蒸汽机车的独特魅力,内蒙古扎赉诺尔,2011年 罗春晓 另外,我一直觉得,相比于艺术创作,摄影更重要的功能是记录。记录我们身边的一切,记录将要消失的风景。对于铁路摄影来说,需要记录,甚至抢救性拍摄的不仅仅是蒸汽机车,很多内燃机车,乃至早年的动车组列车,都已经或即将进入退役期。今天随处可见的列车,明天可能就再也不见。很多场景,都会因为线路改线、电气化工程甚至树木的增高而再也无法复制。与其费大力气去寻找“消失的美好”,不如记录好眼前的每时每刻。这也是摄影对于我来说最大的价值之一。 你的作品中除了蒸汽机车、高铁列车之外,还包括了有轨电车等类型,关于这些拍摄对象你是如何选择的? 跟广义轨道相关的我都很关注。对很多人来说地铁、火车、高铁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对我来说,它们都是轨道交通的一种形式,都有着独特而不可或缺的魅力。 对于我来说,在国内更多会关注火车和高铁。中国富于变化的地形地貌让铁路风光摄影有着巨大的创作空间。但每次出国,特别是去欧洲国家,我都会抽出很大精力去拍摄各个城市的有轨电车。在欧洲很多古城里,有轨电车会穿行在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古老街区中,与建筑和生活完美结合,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特别容易激发创作的热情。 只见线被誉为日本最美的铁路线之一,而只见川第一拱桥更是全线最经典之处。我们清晨5点乘坐火车出发,再从山间小站徒步40分钟抵达拍摄点,只为记录雪后只见线那童话世界般的醉人风景,日本会津若松,2018年 罗春晓 有轨电车是穿行在城市中的精灵。在布拉格市中心,东欧风格的老电车依然行驶在城市中心,与古老的城市建筑一起成为布拉格与众不同的城市名片,捷克布拉格,2014年 罗春晓 目前中国专业的火车迷群体大概是什么样的状况? 这个群体的数量是很动态的,没有人进行过统计。很多人在学生阶段可以天天聊火车、拍火车,但是成家立业之后就很难再有时间去关注了。早些年的海子铁路网是火车迷比较集中的论坛,但是现在论坛这种形式已经没落,很多当年活跃的网友也逐渐销声匿迹。现在大家更多是分散到微博或是各种短视频平台上去,在那边经常有很多爱好者发布非常专业的铁路相关视频。 日本或者欧美国家的火车迷群体的情况与中国有什么异同吗? 日本的火车迷群体跟中国的有点相像,喜欢拍照和喜欢玩模型的都比较多。而且日本是一个极度“内卷”的国家,每个人都想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到极致,铁路文化也是如此。比如有的“运转党”会把每条线路都走遍,有的人收藏一屋子的模型,还有人喜欢研究列车时刻表……日本的铁路爱好者群体可以做到特别细分,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文化积累可能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瑞士伯尔尼纳铁路的螺旋展线是整条铁路的点睛之笔。优美的拱桥仿佛古罗马的水道桥,原地盘旋的线路则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降低坡度,智慧非凡。沿途美丽的风景和极高的工程造诣,让伯尔尼纳铁路和与之相连的阿尔布拉铁路共同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成为瑞士铁路的象征,瑞士格劳宾登,2012年 罗春晓 而欧洲的情况又不太一样,中国和日本很多喜欢火车的都是年轻人,我在欧洲旅行的时候看到喜欢火车的都以老年人为主。尤其是英国,很多白胡子老人在拍火车。我理解是他们只有到了退休以后才有时间去追逐个人的爱好,再加上他们对于传统工业有一种依恋的情愫在。特别像英国这样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存在着很多遗产铁路,就是在交通功能失去以后,他们当地的协会会让这些老火车定期开出来跑一跑,光是英国就有好几十条这样的遗产铁路。 有些美国铁路迷的玩法更豪气,有的富翁会专门买自己的火车车厢,甚至可以花钱挂在定班火车后边走,还有人自己在货运线路甚至是废弃路段上买个机车自己开。不过总体来讲,美国的爱好者群体也多是老年人,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和时间来支撑爱好。 暮色间,一列驶往东北的高速列车行驶在京沈高铁承德段,背后的山峦被夕阳勾勒,亦幻亦真,承德,2021年 罗春晓 你在20多年持续拍摄铁路的过程中看到中国铁路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最近这20年确实是中国铁路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见证了高速铁路的从无到有。先说好的方面,中国铁路从最初普速铁路到提速铁路,然后再到现在的高速铁路,最高速度从最初的120公里/小时,到2007年中国高铁第六次大提速的时候速度达到250公里/小时,后来到京津城际铁路达到了350公里/小时,今年6月份做试验的CR450动车组能够超过450公里/小时的速度。回想当年的“绿皮车”,有空调的、没空调的、特快和直达特快,虽然有不同的速度等级,但是总体都很慢,去稍远的地方经常要坐一天一夜的样子,不像现在时空距离被大大压缩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另外一个就是这20年里,中国铁路新建了很多超级工程,无论是跨海大桥还是穿山隧道,给我们增加了很多新的拍摄机位。 夜幕下的杭州西站,十字形的透光带露出车站的照明灯光, 异常梦幻,浙江杭州,2022年 罗春晓 但是从铁路摄影师的角度来讲,铁路的变化也有不利的地方。现在的铁路都是全封闭的状态,跟我们的生活是隔离开的,很多原来站在路边就能拍到的画面现在已经被防护网阻隔了。过去的铁路管理不像现在这样严格,很多嵌入城镇的小站极富生活气息,让摄影者特别容易贴近铁路去观察和创作。过去老铁路的慢车,窗子也可以打开,我们可以把相机伸出去拍摄,这在今天的高铁时代真的无法想象。随着很多山间小站都不再有列车停靠,当年那种坐着火车慢悠悠旅行,看到好风景就在临近小站下车寻找机位的创作生活再也没有了,恐怕这也是高铁时代留给我们的遗憾。 清晨的广州动车段,出乘的司机轻触车门,即将开启一天的忙碌行程,广东广州,2015年 罗春晓 我发现你的拍摄也像列车时刻表一样,准确并有规律可循。 对于我来说摄影并不是简单的记录。很多画面都像是“设计”出来的。毕竟凭借对铁路和沿途自然环境的了解,我们可以在拍摄前就对需要拍摄的画面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同时,根据时刻表,可以推算出主要列车经过不同拍摄点的大致时间,再根据太阳角度设计出不同拍摄点的拍摄顺序。有时候真的感慨科技改变生活,信息化的时代,从列车到达时间到太阳角度,再到植被情况和云层变化,都可以在拍摄前进行预判。很多时候,一天的拍摄都如同流水线一样设计好,可以大大提高出片的效率。当然,如果老天爷给力,在列车到来时出现一束“耶稣光”或者一道彩虹,那真的可以算是拍摄中的惊喜了。 除了摄影之外你还经营着一家铁路文化工作室,它是如何运作的? 在我看来,摄影是文化的绝佳载体。我这20年也走过了从杂志社编辑到自由摄影人到再铁路文化创业团队的路程。其实今天我们团队能够给铁路行业做文化服务,也和我多年铁路摄影生活密不可分。毕竟一方面巨量的铁路摄影图片是我们出版铁路文化书籍、为企业制作画册、制作铁路文创作品和打造铁路文化新媒体平台的基础,在摄影背后对铁路行业的深度理解也是我们为行业和公众间架起桥梁最重要的依托。我觉得这就是摄影背后独特文化内涵最大的价值。 直面太平洋让美国西海岸风浪如潮,这条铁路上的火车也因此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太平洋冲浪者”。沿海而行的线路也成为洛杉矶至圣迭戈铁路最经典的一段,美国圣克莱门特,2017年 罗春晓 你在铁路摄影中主要使用什么设备? 我主要使用尼康的D850机身,外加尼克尔 28-300mm f/3.5-5.6G ED VR和尼克尔16-35mm f/4G ED VR镜头。对我来说300毫米长焦头就足够了,有些对摄影有极致追求的人需要600毫米以上的镜头去实现画面的压缩感,但是由于我们经常需要在野外环境中翻山越岭,所以轻便一些的设备更加实用,而且现在很多相机的像素特别高,后期裁切二次构图也可以接受。 罗春晓 1983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铁路摄影师、科普作家,“铁道视界”“铁道工坊”文化品牌创始人。著有《中国铁道风景线》《世界高速列车图鉴》 等多部铁路文化领域专著,累计创作铁路摄影作品超 30 万张。 摄影/罗春晓 采访/边野 本文首发于《中国摄影》杂志2023年8月刊“达人”栏目 即使没有照相机的观照,这个世界依然以丰富多彩的形态运行着,但是摄影术的出现让我们对这世界的多样性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随着摄影技术门槛的一再降低,影像的触角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职业、不同阅历甚至不同的切入点的影像经常会点亮我们的眼界。 为了展示影像所能承载的社会百态,《中国摄影》编辑部特别开设了“达人”栏目,希望能够通过有特别职业背景、特别生活经历或者是特殊创作手段的摄影师所创作的影像中让我们获得不一样的开启。如果您或者值得推荐的朋友拥有相关的创作经历,欢迎投稿至: daren@cphoto.com.cn 您的作品将有机会在《中国摄影》新媒体平台或者纸媒平台上发表,期待您的来稿!大连老电车还保留着一百年前日式电车的传统操纵台,仿佛现代社会中的工业活化石,辽宁大连, 2012 年 罗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