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其时:2023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展观察
“午夜剧场”系列,2023年 叶世梯 2023年6月8日至6月26日,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摄影专业本科毕业作品展在西安美院西侧四季西巷的山灰艺术社区的三层展出。四季西巷是一条充满烟火气息的商业街,人流量较大,该艺术社区则由曾经为西安石油大学的一个废旧锅炉房改造升级而来,辐射周边两所高校的学生以及附近大量的居民,具备较强的社区性。 西美摄影专业下设两个工作室,分别为艺术摄影工作室、实验影像工作室,此次毕业展汇集了来自两个工作室25名毕业生的数百张作品。 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本科毕业作品展现场 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本科毕业作品展现场 据笔者观察,艺术摄影工作室在教学中更偏向于注重鼓励学生发掘照片这一媒介本身的力量,许多毕业作品也传承了陕西地区摄影的纪实传统。工作室的12名毕业生中,直接摄影作品占大多数,拍摄内容不乏对当代生活与社会现实的关照。 如王楠的作品《小镇时尚》用镜头捕捉到了街头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面孔及衣着、配饰的局部,突出图像中色彩和布料质感的表达,硬光营造出了荒诞的视觉氛围,展现了她女性视角下的“反时尚”理念和对于“乡村美学”的理解。吴颖凡的作品《玻璃樽里的星》则聚焦于追星族群体,试图反思偶像经济和十年来盛行的追星文化。白军仪的作品《祀以为社》聚焦于社火这一民俗,旨在拍摄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思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屈臣浩的作品《阳畔》长时间拍摄自己的位于陕北的故乡屈家村,在记录中表现“老人村”和留守儿童现象。当然,艺术摄影工作室创作中也包括了以行为表演的方式呈现的内容和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作品。 “小镇时尚”系列,2023年 王楠 “小镇时尚”系列,2023年 王楠 “祀以为社”系列,2023年 白军仪 “祀以为社”系列,2023年 白军仪 “阳畔”系列,2023年 屈陈浩 “阳畔”系列,2023年 屈陈浩 “流放”系列,2023年 邹寰锐 “流放”系列,2023年 邹寰锐 “玻璃樽里的星”系列,2023年 吴颖凡 “痕” 2023年 高钰 “午夜剧场”系列,2023年 叶世梯 实验影像工作室鼓励跨媒介创作,使用多元的方法获得图像。其中13名毕业生里,有5人选择通过各种方式建构图像,有4人选择拍摄纪录片与实验影像。相对于艺术摄影工作室的厚重与扎实,实验影像工作室在作品的整体视觉风格上则显得更加灵动和大胆。 “夫物芸芸“系列,2023年 赵坚 “夫物芸芸“系列,2023年 赵坚 《家》,实验影像作品现场,2023年 李欣弘历 马可欣的《Which nation?Imagination》是这届唯一的AI作品,输出材料运用了光栅立体画,在不同的角度可以看见不同的图像,创作者利用这种材料将AI输出时发布的指令和对应生成的图像巧妙结合在了一起,并搭配彩色的亚克力边框呈现。王闰的《表象新闻实验》反思了当今的新闻图像,以收集到的网络新闻信息为蓝本、加以对事件场景的想象做出微缩模型进行拍摄,这样得来图像的方法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托马斯·迪曼德(Thomas Demand)所创造的在想象与现实中糅杂的“新闻照片”。另外,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也一直以鼓励短片、影像的创作方式为特点,在本次毕业展中还有例如田启蕴的《上岸》、曹煜晞的《绳》、彭小语《贾总》等多位以影片的方式完成的毕业创作。 “云”系列,2023年 崔嘉菁 “Which nation?Imagination”系列,2023年 马可欣 “表象新闻实验”系列,2023年 王闰 “花与鱼”系列,2023年 李杨梓 “水海刑”系列,2023年 胡梦南 《贾总》影片截帧,2023年 彭小语 两个工作室的创作风格各异,二者一同构成了完整的西美摄影专业。学生们一方面在有意识努力的学习和汲取艺术家前辈和摄影大师们的视觉风格、工作方法,但同时因具备一定的摄影史、摄影师案例研究的知识储备,以及一些文献收集和调研方法的训练,所以在画面中显现出一些语意上的纠结。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创作出自洽的图像也是刚刚结束学习的毕业生们一直需要面对的难点。 无论是在主题的选择上还是在视觉形式的选择上,展览中的作品整体上具备一定的针对视觉语言本身的问题意识,但图像本身传达出来的信息不够强势,所以如何有效的表达是学生们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的方向之一。虽然如此,年轻人们创作出的那些粗糙但不乏生命力的画面却总是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