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
新一期杂志里 呈现以下精彩内容 · 光影逐梦 画报人生——何世尧追寻 72 年的摄影艺术 文/吴亮 托境而生——历史人文地理语境下的摄影重构 · 托境而生――历史人文地理语境下的摄影重构 · 贴地而行――专题摄影创作的人文地理学背景 文/张畯 · 寻找庄学本 摄影并文/叶朝晖 · 格萨尔 摄影并文/吴皓 · 李白诗歌行旅图 摄影并文/许培武 · 走向河口――重新发明的河流 摄影并文/李文涛 · 重走李希霍芬之路 摄影并文/朱英豪 · 胡焕庸线 摄影并文/周平浪 · 伏脉 摄影并文/苗一峰 · 中国人文地理摄影中的边疆 文/李潇雨 · 莎伦·洛克哈特:图像中的社群主义 文/何昆霖 影廊 · 摄影笔记 摄影并文/武雨墨 · 心脏搏动之间歇 摄影并文/孙逊 聚焦 · 与时代偕行,看见新质生产力 摄影并文/韩丹 器材与技术 · 界 摄影并文/陈冠宏 · 周剑生:用索尼 Alpha 7R V——追寻世界遗产的独行之旅 摄影并文/周剑生 光影逐梦 画报人生 何世尧追寻72年的摄影艺术 文/吴亮 90岁高龄的人民画报社退休记者何世尧,是中国风光摄影家、新中国第一代摄影记者。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以“纪实的艺术,艺术地纪实”为理念,用镜头记录下新中国的壮丽江山,也记录下国家建设的成就和人民生活的美好,完成了上百个专题摄影。 专题 | 托境而生――历史人文地理语境下的摄影重构 历史不仅是过去事件的记录,更是理解现实和未来的钥匙,而人文地理则是把重点置于人直接经验的生活世界和环境的社会建构。依托历史或人文地理线索而衍生出的影像,其所托之境,有三重含义:第一重是创作者本人之心境;第二重是心对之境,即外在世界,也是影像产生之所缘;第三重是由历史和文化在现实中营造的,深深地嵌入“心对之境”,又在“心对之境”之外的境界。此三重境界的融合,让创作于当下的影像有机会回到历史现场,或者叠印出地理空间的变迁,进而承载着历史地理的人文思辨,在当下的影像中照见过去或未来。 托境而生 历史人文地理语境下的摄影重构 贴地而行 专题摄影创作的人文地理学背景 文/张畯 寻找庄学本 摄影并文/叶朝晖 格萨尔 摄影并文/吴皓 李白诗歌行旅图 摄影并文/许培武 走向河口 重新发明的河流 摄影并文/李文涛 重走李希霍芬之路 摄影并文/朱英豪 胡焕庸线 摄影并文/周平浪 伏脉 摄影并文/苗一峰 中国人文地理摄影中的边疆 文/李潇雨 【海 外】 莎伦·洛克哈特:图像中的社群主义 文/何昆霖 【影 廊】 摄影笔记 摄影并文/武雨墨 心脏搏动之间歇 摄影并文/孙逊 【聚 焦】 与时代偕行,看见新质生产力 摄影并文/韩丹 【器材与技术】 界 摄影并文/陈冠宏 山水,是自然的产物;建筑,是人类的产物。山水形成于亿万年前,人类建筑造就于近五十万年前。山水与建筑的交界之处,是自然与人类的时空交集。陈冠宏创作的初衷是行走在场域的边界,探寻山水与建筑的时空尺度。 周剑生:用索尼 Alpha 7R V 追寻世界遗产的独行之旅 摄影并文/周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