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
新一期杂志里 呈现以下精彩内容 专题 | 摄影的交叉点 在近年的跨学科研究中,摄影逐渐成为众多学者研究中国现当代视觉文化嬗变的窗口。在此过程中,不将摄影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再现的工具与简单的审美对象,已经是当代摄影研究的基础性认识。本次专题试图以多个不以“图片摄影”为主要创作手段,但创作路径与摄影密切相关的艺术家为案例,勾勒出当下中国艺术实践与作为媒介的摄影的潜藏关系。进而分析摄影作为创作方法,或是摄影媒介本身作为创作主题,所能在中国延展出的艺术路径。 摄影作为反“物化现实”的总体性路径 重思中国当下影像艺术实践 文/陈秋 随着社交媒体与大数据算法等新传播路径、平台的出现,摄影的社会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意味着摄影在整个人文社科知识体系中原有的功 能、地位及研究方法的改变。这种变化使得依赖于“媒介性”的当代艺术需 要重新站在艺术史之外审视过往摄影在整个人文社科知识体系中的功能、地位及发展前景。 阎洲:揣测照片 作为早期曾从事过图片摄影创作的艺术家,阎洲近年的创作主要围绕表演与剧场展开,并常将它们转译为影像作品,以此强调叙事对主题的影响。摄影对阎洲而言已然变为一种围绕“再现”的功能性工具,其特定的媒介历史与话语并非创作的核心。在实践的过程中,摄影并非总以一种高度理论化的、学术化的概念出现于他的作品中,而是与各种关于影像的实用主义方法以及文化联想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艺术家对于影像创作的独特理解与方法论。本次访谈围绕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如何挑选自己的媒介,以及如何定义摄影这一行动对具体创作中的影响而展开。 胡伟:影像的轻罪 胡伟以动态影像为主要媒介,结合多种装置及材料,近年持续创作有关历史、国际政治、以及档案等话题的影像及现场装置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影像部分有的是直接拍摄于现实社会空间,有的是借助网络或者相关资料中的现成图像与视频材料拼接而成,辅以现场具体的空间设计。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创作看到影像艺术,特别是以数字视频为媒介的创作是如何利用各种不同的网络与档案空间中的材料进行重新演绎,这种编辑的逻辑与特性又是如何将各种材料转化为影像艺术的发展的动力,并通过与配音、多屏等手段塑造出新的视觉观念与感受。 薛若哲:写生 薛若哲是近年在架上绘画领域比较活跃的青年创作者,其作品于当下中国青年绘画艺术创作中的审美趣味与视觉习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一个画家,薛若哲日常往往随身携带相机,摄影也是其在绘画创作中重要的前期工作。在他的写实绘画中,许多人物往往会出现在一个没有任何符号标识,近乎影棚中背景布的空间中。访谈以此为切口,试图展现摄影与摄影所涉及的光学器具,如何对一个绘画创作者的观看产生影响,以及在一个具体的艺术家身上,不同媒介的视觉语言之间又如何发生互动与融合。 余果:有身体的媒介与体系外的知识 文/余果 媒介研究虽为艺术实践提供了分类框架,但是简单地用媒介技术来划分艺术的代际更迭,却割裂了不同媒介下艺术经验的连贯性。本文聚焦媒介技术与影像艺术的动态关系,反思当代艺术过度依赖媒介理论框架的困境。作者结合自身创作,揭示影像媒介的“身体性”,探讨了媒介研究与身体感知的结合如何成为其创作核心。 辛云鹏:影像第一,艺术第二 辛云鹏影像作品常常和播放装置结合,试图通过装置所塑造的观看策 略以及时空体验,用影像唤起与消解人们记忆中既存的视觉经验与记忆,并 尝试从中提取出一些影像本身所蕴含的抽象经验特点。访谈中辛云鹏谈到技 术的变更所必然引起的艺术家创作思路的变化,以及技术对于艺术教育的影 响等话题。 张云峰:作为暗房的身体 文/海杰 艺术家张云峰的创作实践借用摄影媒介,通过转换成像环境和介质,进行行为表达。他的灵感一方面来源于自己成长、学习以及工作的“文化地理”,另一方面,在他的创作逐渐走向深入时,身体成为他的艺术材料和语言,并由此为他形成了一个融合行为、图像、身体等综合媒介的独特的创作系统。 【个案研究】 故乡影像的拾荒者 摄影并文/李百军 李百军的临沂城 文/徐祎 李百军的平民情结 文/刘树勇 【现 场】 何以上海,摄影何为 “上海 :摄影之都 1910―2020 年代”策展手记 文/顾铮 【论 谈】 从现实主义到艺术政治化 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与吴印咸写实摄影风格养成 文/徐希景 王家男 光影绘就时代画卷 观纪录片《光影史诗――吴印咸》 文/子沐 【影像与阅读】 举重若轻 读《失焦记:关于照相馆和纸上人》 文/任悦 【影 廊】 岩中花树 摄影/高兆延 文/时双凤 镜相 摄影/华燕英 文/徐杰 于以盛之 摄影并文/陈方斌 秘密生命 摄影/郭梅 文/南无哀 【聚 焦】 圆梦大乙烯 摄影/胡延松 文/朱辉 【交 流】 “英雄大本营·神木杨家城”全国摄影大展入选作品选登 【器材与技术】 柔软与坚硬 用1亿像素富士中画幅相机拍摄静物 摄影并文/王莹 摄影的交叉点 ·摄影作为反“物化现实”的总体性路径——重思中国当下影像艺术实践 文/陈秋 ·阎洲:揣测照片 ·胡伟:影像的轻罪 ·薛若哲:写生 ·余果:有身体的媒介与体系外的知识 文/余果 ·辛云鹏:影像第一,艺术第二 ·张云峰:作为暗房的身体 文/海杰 个案研究 ·故乡影像的拾荒者 摄影并文/李百军 ·李百军的临沂城 文/徐祎 ·李百军的平民情结 文/刘树勇 现场 ·何以上海,摄影何为——“上海 :摄影之都 1910―2020 年代”策展手记 文/顾铮 论谈 ·从现实主义到艺术政治化——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与吴印咸写实摄影风格养成 文/徐希景 王家男 ·光影绘就时代画卷——观纪录片《光影史诗――吴印咸》 文/子沐 影像与阅读 ·举重若轻——读《失焦记:关于照相馆和纸上人》 文/任悦 影廊 ·岩中花树 摄影/高兆延 文/时双凤 ·镜相 摄影/华燕英 文/徐杰 ·于以盛之 摄影并文/陈方斌 ·秘密生命 摄影/郭梅 文/南无哀 聚焦 ·圆梦大乙烯 摄影/胡延松 文/朱辉 交流 ·“英雄大本营·神木杨家城”全国摄影大展入选作品选登 器材与技术 ·柔软与坚硬——用1亿像素富士中画幅相机拍摄静物 摄影并文/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