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
新一期杂志里 呈现以下精彩内容 专题 | 张力与引力——2020 年以来的川渝青年影像 文/王江 2025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5周年之际,本期专题以这一国家战略为背景,聚焦2020年以来的川渝影像文化生态,探讨新生代影像艺术家在创作命题、自我认知及影像生产机制上的创新与突破;通过梳理川渝地区从传统摄影到当代影像艺术的发展脉络,呈现川渝影像文化的独特张力――既根植于地域特色与历史积淀,又通过国际视野与多元表达形成对外界的引力,展现川渝摄影艺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碰撞中的活力与可能性。 山来水来 摄影并文/屠栖蒙 重庆民宿 摄影并文/罗星 众神的植物 摄影并文/雷乐 黑色的河流 摄影并文/施金宇 石棉·寻棉 摄影并文/哈霾 远山的记忆:行将消失的羌族古建筑 摄影并文/王适然 Teng 摄影并文/吴雨航 四十五万分钟 摄影并文/万文琪 干扰图像 摄影/黎晨驰 文/谢晋宇 方言 摄影并文/雷文晴骜 横断涟漪纪 摄影并文/陈萧伊 展场、山里,或者餐馆见 关于四川摄影师与成都艺术空间的片段回想 文/何博 回到成都的青年艺术家何博,常与本土不同领域、风格的影像创作者围坐切磋。这个过程往往与四川特色美食相伴,他们以火锅涮烫般的耐心拆解创作谜团,让思想的碰撞与味蕾的欢愉相交织成为常态。当他执笔勾勒四川影像艺术图景时,便以美食为线索,将当地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主理人串联在一起,让当地影像艺术的根系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自然生长。 魔幻与现实下的重庆摄影生长 文/王远凌 本文探讨了重庆摄影的历史流变与发展特质。自19世纪开埠以来,重庆因其独特的地理空间与“魔幻现实”氛围,吸引了众多西方摄影师,从早期约翰·汤姆逊的峡江影像到抗战时期的新闻纪实摄影,奠定了其视觉叙事的多元基础。当代重庆摄影在社交媒体推动下,以“8D魔幻”城市景观为背景,涌现出大量社会景观创作,但同质化问题逐渐显现。与此同时,青年摄影师尝试突破传统,通过“家庭考古”“跨学科影像”等新类型,将个人叙事融入时代背景,赋予摄影更多表达路径。在当下,重庆摄影需在自然生长中平衡内生张力与外生引力,突破地域思维局限,以实现更开放的创作格局。 影像双城记 胡文、王涛谈川渝影像生态的传承与创新 采访/本刊记者 川渝两地摄影家协会围绕国家“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通过一系列系统性举措推动摄影生态发展。两地以“巴蜀青年摄影展”为重要平台,推动青年影像创作者的艺术实践与跨区交流;通过两地差异化的合作,形成互补发展的模式,既激活了本地摄影活力,也为川渝地区影像文化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档 案】 丁悚:民国上海摄影的文化推手 文/胡玥 丁悚(1891-1969)是推动民国时期上海视觉文化发生发展的先驱,摄影是其艺术实践和都市生活的重要一环。20世纪初,丁悚便开始探索摄影的各种可能性,摄影亦是他都市生活中的一种游戏和社交方式。本文结合丁悚私人相册中的照片和民国时期见刊的照片,考察丁悚创作、收藏、交换、传播等各项摄影实践,探讨他在中国摄影史中的贡献和影响。 【论 谈】 题材与类型 约瑟夫· 洛克在华摄影再考 文/德戈金夫 基于2024年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展览“纳藏之间”,文章将洛克摄影划分为植物学(博物志)摄影、地景摄影、民族志摄影三大类,对应其植物学家、探险家、民族学家的多重身份。植物学摄影服务于洛克受委托的植物采集与标本制作工作;地景摄影展现滇川甘青地区自然景观与人地互动,服务于其在各种杂志期刊上的发表活动;民族志摄影聚焦纳西族与藏族文化,兼具影像民族志的特点与视觉人类学的田野方法。洛克的摄影与学术研究相辅相成,然而,其作品亦受历史局限,隐含东方主义视角与伦理争议。文章通过分类与再阐释,揭示洛克摄影的多维意义,既肯定其文献与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批判性地反思其文化表征背后的权力关系。 【海 外】 当虚构成为真相的镜子 克里斯蒂娜·德·梅德的摄影探险 摄影/克里斯蒂娜·德·梅德 文/卢禹凡 西班牙摄影师克里斯蒂娜·德·梅德(Cristina de Middel)以介于真实与虚构的创作手法,挑战主流叙事的权威性,并通过置景、虚构档案等视觉策略回应移民、殖民历史等国际议题,其创作不仅拓展了摄影语言的边界,更以批判性视角邀请观众重新审视图像的复杂性与叙事霸权。本文梳理其从摄影记者转型为艺术家的创作历程,探讨其作品中对摄影与真相关系的反思;通过访谈剖析了她对人工智能时代摄影本质的思考、女性视角的隐性表达,以及其对年轻摄影师的职业建议。 【影 廊】 网红路 摄影并文/王春芳 【聚 焦】 戈壁滩的铁道守护神 摄影并文/摆风亮 【器材与技术】 极寒考验 佳能 EOS R1 伴我征战风雪亚冬会 摄影并文/安灵均 专题 专题 张力与引力――2020 年以来的川渝青年影像 · 张力与引力 ――2020 年以来的川渝青年影像 文/王江 · 山来水来 摄影并文/屠栖蒙 · 重庆民宿 摄影并文/罗星 · 众神的植物 摄影并文/雷乐 · 黑色的河流 摄影并文/施金宇 · 石棉·寻棉 摄影并文/哈霾 · 远山的记忆:行将消失的羌族古建筑 摄影并文/王适然 · Teng 摄影并文/吴雨航 · 四十五万分钟 摄影并文/万文琪 · 干扰图像 摄影/黎晨驰 文/谢晋宇 · 方言 摄影并文/雷文晴骜 · 横断涟漪纪 摄影并文/陈萧伊 · 展场、山里,或者餐馆见―― 关于四川摄影师与成都艺术空间的片段回想 文/何博 · 魔幻与现实下的重庆摄影生长 文/王远凌 · 影像双城记―― 胡文、王涛谈川渝影像生态的传承与创新 采访/本刊记者 档案 · 丁悚:民国上海摄影的文化推手 文/胡玥 论谈 · 题材与类型―― 约瑟夫· 洛克在华摄影再考 文/德戈金夫 海外 · 当虚构成为真相的镜子 ―― 克里斯蒂娜·德·梅德的摄影探险 摄影/克里斯蒂娜·德·梅德 文/卢禹凡 影廊 · 网红路 摄影并文/王春芳 聚焦 · 戈壁滩的铁道守护神 摄影并文/摆风亮 器材与技术 · 极寒考验―佳能 EOS R1 伴我征战风雪亚冬会 摄影并文/安灵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