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专题摄影展在北京清河艺术馆开展
5月7日,由李滨先生创作的专题摄影作品“动物园”在北京清河艺术馆正式开展。近50幅由园中动物作为主体的黑白摄影作品,在清河艺术馆的主展厅内呈现给观众。 环尾狐猴母子,无名 环尾狐猴属高度社会化动物。受人类活动影响,环尾狐猴已经从它们的一些栖息地消失,但人工繁育的环尾狐猴数量已超过野外数量。北京动物园,2022年3月 李滨 李滨从2020年到2022年底,百余次进到北京动物园,两次去到上海动物园进行拍摄创作。他介绍说,在那个特殊时期,动物园中游人稀少,自己与动物似乎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所以他拍到这些看上去动物与人更多交流的照片。而且,这些动物大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心地善良的长臂猿球球,刚刚当了妈妈的亚洲黑熊布丁,倔强的红毛猩猩胖胖,它们也有很多有趣的或者令人心酸的故事。 金雕喜欢成对相互配合狩猎。 金雕一夫一妻制,并保持稳定持久的伴侣关系。北京动物园,2020年11月 李滨 策展人周挺先生介绍说,李滨的镜头多以平视入画,沉静表达,引发不同人群的多向共情,加之作者现场导览分享的诸多园中动物趣事,预展期间得到了热烈的反馈。展览还特别设计了拍照打卡墙,大人孩子们流连参与。 羊驼 羊驼群居,单独生活也会抑郁,性格温顺,但惹怒了它会朝人吐口水。北京动物园,2021年10月 李滨 钱理群先生对这组作品的评价是:“照片中的动物庄严肃穆,似乎有着高贵的灵魂。我不知道,这灵魂是动物固有的,还是艺术家赋予的。” 亚洲黑熊幼崽,无名 约 4 个月大,亚洲黑熊可以用很多种声音进行交流。北京动物园2022年3月 李滨 荣健先生认为,“《动物园》记录的动物形象,最典型地表现出动物在囚禁中的生活状态。动物园里普遍的精神氛围已经看不到动物与生俱来的野性,由大自然塑造的力量、速度、跳跃、飞翔、吼叫、狰狞、撕咬、搏斗、迁徙已经消失殆尽,动物们在它们自由的小天地里安逸地享受与世无争的生活,”由此可以引发人们思考,“用一种被囚禁的自由换来免于恐惧和匮乏的自由。这是自由被限制的代价,抑或是自由被人类改造的结果?” 大猩猩海贝,雄性 2008年出生于上海动物园,已经成熟。时常与父亲丹戈隔着笼子互相吼叫示威。上海动物园,2023年11月 李滨 窦海军先生评论到,“艺术作品的表达在清晰与含蓄之间找到适当的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判定一个艺术家艺术功力的重要指标,就此,李滨的拍摄具有典范意义。以客观世界为素材的摄影艺术作品既要尊重被摄对象的客观真实,又要包含摄影家一定的主观表现,是主客观的融合。” 条纹獴幼崽,无名 条纹獴群居。当群体外出觅食时,会有成年个体留下来统一照顾和保护幼崽们。北京动物园,2021年10月 李滨 清河艺术馆是海淀清河街道办事处开创的家门口的艺术馆,开馆近一年来,已经突显周边文化艺术新地标。 本项展览将持续到7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