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云端丨中国摄影·云课上线
《中国摄影》杂志要开线上课程了! 气势汹汹的疫情让线上课程成为了这个冬春的“刚需”,随着疫情的稳定,在网上听课也许会成为一部分人的习惯。对《中国摄影》而言,在这个时候推出线上课程,既为顺势而动,但也并非心血来潮——它源于长久以来编辑部对杂志过往的原创内容如何继续传播的讨论。 中国摄影·云课计划首批推出的课程 精读 罗伯特·弗兰克 (上课时间:5月22日、 5月25日、 5月27日、 5月29日、 6月2日、6月4日) 精读 莎丽·曼 (上课时间:5月30日、 5月31日、 6月1日) 伦敦的眼光:英国摄影展览六记 (上课时间:6月初上线) 风景道理 (上课时间:6月初上线) 关于“精读”系列 精读 罗伯特·弗兰克 (讲师:李森) 不明觉厉。 但“不明”显然不够。相比“别人说他很棒那我认可”,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如此多的人愿意为拍成“那样”的弗兰克费笔墨。如果不了解弗兰克,我们可能会在构建自己对摄影历史认知的过程中,缺失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而弗兰克多义化的作品又吸引着我们去做更多的探索和解读。 “精读罗伯特·弗兰克”是中国摄影·云课推出的首期课程,课程与《中国摄影》杂志2020年2月刊专题“回响与共振:致敬罗伯特·弗兰克”互为支撑、补充,在杂志专题基础上进行了多向度的音视频内容拓展。六节课立足生动详实的资料,讲解了罗伯特·弗兰克的成长轨迹,概览了这位艺术家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序列,对其摄影集《美国人》等个别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节的个案研究。此外,本课程将中西方摄影的发展与弗兰克的个人影响力相互贯通,探索了中国摄影人对其作品精神的回应与共鸣。 讲师简介: 李森 1984年出生于新疆,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2015年获硕士学位,毕业作品获爱玲珑奖。毕业后从事摄影媒体编辑工作,进行摄影书、讲座等活动策划,现为《中国摄影》杂志社编辑。 精读 莎丽·曼 课程简介 二十年前,中国摄影媒体开始介绍美国摄影师莎丽·曼(Sally Mann)的作品《亲密家庭》(Immediate Family),人们被那些充满了神秘美感的儿童肖像所震动。十年前,是数字摄影逐渐代替银盐的时期,逆技术潮流地选择传统手工工艺成为中国当代摄影创作的道路之一,大家由此关注到了莎丽·曼以湿版工艺创作的《深度南方》(Deep South),这一系列多少引领了新时代影像艺术创作的流向。2001年,莎丽·曼被《时代》(Time)杂志授予美国最佳摄影师称号。2007年,光圈基金会(纽约)授予她对摄影艺术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奖项。 讲师简介: 朱炯 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高等摄影教育二十余年,主讲《中外摄影史》《摄影写作》《纪实摄影》《艺术策展研究》等专业课程。 伦敦的眼光:英国摄影展览六记 展览,是摄影爱好者和从业者与摄影艺术建立联系的重要场合。这样的场合,在创作时间之外,尤为难得。放眼世界,优秀的摄影展主要集中在称得上“主要”的城市,伦敦,正好是其中一座。近年来,为本刊撰写伦敦摄影展评的特约撰稿人刘铖望,将为大家带来一系列再现这些摄影展的课程。从“光”这一摄影的基本要素出发(《光之形:摄影与抽象艺术百年》展,泰特现代美术馆,2018),透过层层叠叠的面具(《吉莉安·韦英与克劳德·康恩:面具之后是另一个面具》展,英国国家肖像馆,2017),穿过五湖四海的饭桌(《眼之盛宴:食物摄影的故事》展,伦敦摄影师画廊,2019-2020),见过原原本本的男女(《1970年代的女性主义先锋艺术》展,伦敦摄影师美术馆,2016;《男子气概:通过摄影解放》展,巴比肯艺术中心,2020),最后回到“相机”这一摄影的另一个基本要素(《曝光的相机》展,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2016-2017)。再现这些展览,既再现展场的作品,又梳理策展的逻辑,既看热闹,又看门道,完成六次丰富且不失趣味的短途旅行。而《伦敦的眼光:英国摄影展览六记》系列课,也将成为中国摄影·云课展览回顾的第一站。 讲师简介: 刘铖望 《中国摄影》杂志特约海外撰稿人。本科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UAL) 伦敦传媒学院(LCC)影视制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电影专业,研究领域为电影摄影。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Benjamim》获FNAC 2018年新人奖。目前工作生活于伦敦,从事传媒行业,业余写作。 风景道理 讲师简介: 中国摄影·云课将邀请朱其、洪磊、曾翰、董文胜、塔可、魏壁、周仰、袁柳等作为讲师,以自身的研究或创作为基础,论述风景摄影之理,分享风景摄影之道。 具体报名方式如下:
精读什么?或者,精读谁? 我们可能会因为几张照片、一段简介而倾心于一位“大师”,或者相反,谓之“过时”“过誉”。然而“大师”不是被压缩、简化的扁平圣像,亦不会休止于短促的赞叹或批判。面对“大师”,浅尝之后,仰慕者需要明了自己究竟为何紧紧相随,而看不懂“大师”作品的人也可以尝试寻找造成认知隔阂的原因。 “大师”头衔和光环笼罩之下的,是一个个独立、丰富甚至不断变化的创作者、普通人,应时而起,终得其位。对于他们,《中国摄影》杂志数年来坚持重新采访、重新梳理,与在世创作者及其周围的人直接交流,对作品以及相关一手文本再作分析,力图实现更深、更广的抵达——云深亦知处。
☟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中国摄影》杂志千聊直播间,课程购买后可以反复收听。
https://m.qlchat.com/wechat/page/live/2000008657888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