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友棣:百分之七十一
出生在东海之滨的我,从孩提时代起就对广袤的大海情有独钟。在成长和创业道路上,每当身倦心疲时,我会选择远离喧闹的都市,带着相机孤身来到僻静的海边,让扑面而来的海风吹走心中的烦闷和愁绪,用镜头尽情与大海交流对话,用影像展现大海的深邃、博大,使自己的心灵得以放松,回归宁静。
了解更多2023-12-06
-
付亮&曾薇薇:远洋的生命
我们的拍摄多集中在太平洋的珊瑚金三角海域,特别是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海域。我们用相机记录了这些海域里小型生物的独特生存方式,包括它们捕食、繁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它们的存在,保持了海洋生态的多样性,是海洋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向人们展示这些海洋生物的独特魅力,唤起人们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
了解更多2023-12-06
-
克里斯蒂·李·罗杰斯:众生潮汐
对于在夏威夷长大的我来说,被水所包围令我感到一种来自自然的爱。水是有生命的,并且赋予万物以生命,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水是自由、纯洁的,是我们的命脉。水下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没有任何东西被束缚,一切皆有可能。水下对我来说是离开“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步骤,它能够创造一个新的现实。
了解更多2023-12-06
-
伊丽莎白·迪德里克斯:渐变的视线
我曾经一直试图结合雕塑与摄影这两种媒介创作,而近年则开始尝试模糊绘画与摄影的边界。我想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光线、色彩和构图,而不是环境本身。这些关于水下的系列作品,色彩显得尤为重要。
了解更多2023-12-06
-
杨开泰&RΩ:在海边
大海以岛屿、岩石、光影、植物和人类来谈论它自身。当词语隐去,具体的事物浮现。《羊水》《正午海岛》《ST先生的寻根之旅》这三组作品从海岛生态、海岛日常与海丝文化三个维度展现了海洋与人的共生图景。与真实的大海相遇时,目光当慷慨如日光,洒向一切事物。
了解更多2023-12-04
-
郑川:宁波港——重现与改建
这是一个摄影+设计+文献的影像文本,探讨用图像来描述记忆,用虚拟来替代缺席,用实景又重回现实,完成对一个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深层梳理来探索港口城市社会的变迁。
了解更多2023-12-04
-
刘秋菊:填海之时间的切片
钦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之一。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将钦州港打造成中国南方第二大港”的构想……但囿于国运国力、技术能力、历史机遇等种种因素,一直没有落地。100年后的今天,“一河贯通,八桂向海”,平陆运河正全线开工建设,作为平陆运河出海口的钦州港也迈进了全球前50强。
了解更多2023-12-04
-
刘诗平:乘“龙”入海
作为一名记者,我曾经跟随“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前往南大洋采访拍摄极地科考,跟随“天健”号远洋货轮穿行北冰洋,采访拍摄“冰上丝绸之路”,也曾经跟随一些海洋科考船采访拍摄大洋科考。其中,搭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以及在南海拍摄“潜龙三号”自主潜水器科考作业,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了解更多2023-12-04
-
穆连庆:南极科考行记
我国自1980年开始组织人员进行南极科学考察,1985年2月20日建成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以后又陆续建立了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罗斯海新站。至2023年5月,我国已经完成了39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每次科考,除南极大陆的考察项目外,考察队还要执行多项海洋科考任务,比如开展水文气象、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等科学调查,以及执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污染物监测任务。
了解更多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