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舸:让传统成为创新的基石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像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我们的创作手段越来越丰富,影像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尤其是AI技术的爆发式增长,更是让影像艺术的未来变得不可预测。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和前提之下,很多人会觉得摄影面临着比以往更多、更新的挑战,甚至开始担忧摄影的未来。但此时我反而对摄影更加有信心了,因为有别于其他的造型艺术,尤其是有别于虚拟的幻想世界,摄影依然是进入社会生活一个重要手段,它的核心是直面现实。 “重柔吉”系列之一 ,北京 ,2022年 李舸 今天的摄影人应该如何去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摄影文化生态变化呢?我想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站在自己的文化母体之上,坚持自己的文化基因。任何一个艺术门类都是文化的生发,文化起到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作用。 作为曾经在体育摄影领域工作过30年的摄影记者,我以体育摄影为例,谈谈我对传统与创新的理解。 回想1990年代初,那时我刚开始学习摄影,用机械相机加手动镜头去拍摄体育题材,在田径项目中能有几张拍实都不容易;拍球类运动时,能拍到球再带上点运动员的动作就算是“绝片”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很多摄影记者都想在射箭比赛中拍到“离弦之箭”的瞬间,这需要手眼脑的高度配合, 要抓拍很多张才有可能正好抓到箭离开弦的瞬间。 “重柔吉”系列之二,北京,2022年 李舸 等到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我发现微单相机已经可以覆盖整个拍摄采访,在冬奥会的报道中我几乎没用过单反相机。微单相机的进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情是,当时有很多文字记者甚至是没有经过摄影训练的记者,拿到记者证以后就可以去媒体服务中心借用全套的拍摄设备,他们用微单相机轻松得到了我们当年所谓的“绝片”瞬间。微单相机的高速快门不仅可以定格离弦之箭,甚至连射击比赛中出膛的子弹都可以抓拍到。 这件事情不禁让我思考,作为一名经过30多年职业训练的体育摄影师,这时你的价值该如何体现呢?世界一直在变,人如果一直固守在自己的舒适圈就跟时代脱节了,我们过去所追求的“绝片”,在今天看也许会成为毫无用处的“废片”, 不但没有基本的新闻传播价值,更没有文化和艺术的价值。 “莫若啬”系列,北京,2022年 李舸 所以当我站在冬奥会的赛场上,与手握最新影像科技的摄影新人一起拍照的时候,我就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当他们快门不停,一场比赛下来能拍上万张照片的时候,我在想我能不能把高速连拍关掉,是不是可以把更多思考投入作品中。当你有勇气关掉连拍,一张一张地去拍照的时候,就已经打开了思考的大门。 我们谈到传统,总会说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体育比赛的现场应该如何去思考传统文化呢?体育比赛不仅仅是一种充满刺激与挑战的对抗性运动,我把它当作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文化或者是哲学现象去思考。 “为法道”系列,北京,2022年 李舸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100多年后依然能够让人津津乐道的,除了体育给人带来的感官愉悦,背后还传递出人类崇尚的精神谱系。当古希腊将奥林匹克竞技会作为他们的历史纪元时,同时代的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中国古老哲学思想的启蒙时期。也就是说,中国的传统哲学与古希腊的体育精神在同一时期开始影响人类社会,因此我们也应该对体育运动精神投入更多的哲学思考。当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转化融入体育摄影中的时候,你再去拍比赛就会觉得豁然开朗。格局打开,眼界和站位就不一样了,这样的结合让创意更加丰富,我们对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就超越了“拍到”,通过破圈跨界产生 的正向效应去赓续文化精神的血脉,努力创作出历史留得下的经典之作。 李舸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金砖国家影像联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