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你|你可曾想象过平行空间里的自己
我就是你No.4 ,云南墨江,2024年 罗娴 《我就是你》的创作始于2022年底,持续至今,是我迄今为止最私密的尝试——或者说,我渴望它传递一种微妙的私密感。 创作的种子源于童年。初中时因特立独行遭遇校园霸凌,那时我常想:世上会不会有另一个“我”?是否因为人无法真正感同身受,才滋生了歧视与偏见?因此,我格外羡慕有兄弟姐妹的同学,甚至怀疑自己并非独生。多次向父母求证,他们却总是含糊其辞。翻遍家族相册,我试图寻找那个可能从未存在的“孪生”身影。直到看见一张5岁时的照片:雪地里,短发、明亮的眼睛、缺了门牙的我开心地笑着,身后的父亲穿着同款棕色灯芯绒外套。雪人旁,一个与我等高的身影被剪掉了,无人能解释那是谁,又为何被剪去。这个剪影成了我童年幻想的源头:如果真有一个孪生手足,我的生活会怎样? 我就是你No.16 ,云南墨江,2022年 罗娴 我就是你No.3,深圳,2024 年 罗娴 我就是你No.1 ,云南墨江,2022年 罗娴 高中时读到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终于释怀。书中的话伴我良久:“杀死一只知更鸟是有罪的,因为它们单纯地唱着,从未伤害过任何人。”“你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一个人,除非钻进他的皮肤,像他一样走来走去。”“唯一不能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就是一个人的良心。” 我就是你No.18 ,云南墨江,2022年 罗娴 我就是你No.11 ,云南墨江,2024 年 罗娴 创作的灵感也来自三部令我着迷的电影: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基斯洛夫斯基的《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和岩井俊二的《情书》。它们共有一个迷人主题:两个宛如双生的少女,身处异地,互不知晓,却冥冥中感同身受,直至被神秘力量相连。 这组作品的“剧情”围绕着天生互为镜像的人们以及镜子本身展开。双胞胎拥有最紧密的联结。同时,他们自己的身份、主体性也丧失了独一无二的确定性。我通过这些结构提出问题:关于影像的真实与幻象、自我与他者、身份认同,以及生命间深刻的亲密性——尽管这些问题,或许永无终极答案。 我就是你No.14 ,云南墨江,2024年 罗娴 我就是你No.10 ,云南墨江,2024年 罗娴 前些年,父母分居。母亲将父亲的身影从所有家庭合影中一一剪去,那张本就残缺的雪地照片也未能幸免。于是,如同我幻想中的“孪生姐妹”,父亲也化为了剪影。半梦半醒间,两个神秘的空洞,仿佛在寂静的雪地上无声地燃烧……后来在夏威夷拍摄时,我在檀香山邮局将这张照片寄给了“另一个我”,地址填的是冒纳罗亚火山。背面写着:“你好吗?我很好。” 罗娴,拥有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体研究电视制作专业荣誉学士学位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电影研究专业硕士,并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电影视听系进修, 2015年毕业于国际摄影中心艺术实践专业。曾获2017首届法国马格南国际摄影奖、2024连州国际摄影年展青年计划奖,2025第十二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