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
新一期杂志里 呈现以下精彩内容 【专 题】 沉淀,再出发 2025 中国高校摄影教育观察 本期专题聚焦于19组2025年度全国高校摄影优秀毕业作品,同时邀请多位高校教师与学者撰文,总结并分析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的历史脉络与当下现状,展望其未来发展。这些作品与研究的汇集,使本期专题成为对中国高校摄影教育一次由点及面的系统性观察,既为新一届学生和坚守摄影教学一线的教师提供参考,也为广大读者呈现了一份理解摄影学科建设与未来走向的文本。 为时代定影,为未来育人 重构中国摄影教育新范式路径的几点思考 文/曹颋 本文从“为时代定影、为未来育人”的时代使命出发,深入分析摄影教育在新时代所遭遇的转型困境,指出重构中国摄影教育新范式路径具备的“影像洞察力、技术协同力、媒介表达力”三重维度,以跨领域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结构转型与实验平台共建等方式,重塑摄影教育的育人逻辑与实践路径,以回应数智文明的深层变革,推动摄影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影像文化赋能。 多语境背景下摄影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以鲁迅美术学院摄影教育为例 文/林简娇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是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第一个创建的摄影系,该系的发展历史,为观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摄影、高等摄影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面镜子。 交叉融合下摄影教学项目制培养体系实践与探索 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 文/张辉 为适应“新文科”背景下高等教育跨学科融合与服务国家战略的需求,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摄影专业以“艺工同治”为理念,构建了“摄影艺术+时代需求+科学技术”的“项目制”人才培养体系,以解决传统摄影教育中时代认知不足、艺科融合欠缺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 民办高校应用型摄影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 文/汪彬彬 黄河科技学院摄影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聚焦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该校设立了“基础 + 实践+ 应用”产 教融合体系,通过项目驱动(如与行业机构合作)、学术交流(邀请专家)、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竞争力, 实现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动态适配。 未曾到来的相遇 摄影并文/宁雨晰 动物寓言 摄影并文/施阳 100 万的路过 摄影并文/占涛 影 摄影并文/宋泓锐 隐山于市 摄影并文/戴宇浩 毛乌素 摄影并文/李驰音 狮迹录 摄影并文/张晨玥 驻在地 摄影并文/刘荣天 肌肤之语 摄影并文/陈佳彤 家·片 摄影并文/刘含雍 镜像 摄影并文/王鹤蒙 再见时,我希望你微笑 摄影并文/王明仟 位置纽带 摄影并文/蒋高艺 记忆与存在 摄影并文/罗雅 有句相酬 摄影并文/袁博 她的经纬 摄影并文/汤婧怡 摄影系的位置 基于“新文科”理念对中国摄影教育的观察和展望 文/任悦 本文以摄影教育为切入点,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对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新学科的接纳。通过梳理摄影系的历史发展以及摄影专业学科定位的演变发现,受外部环境和对摄影知识认知的限制,中国高等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摄影的学科定位已不适应当下国情。基于“新文科”理念,需要更多从科技与人文的融合而非对立来确定这一学科的位置。 数智时代摄影与影像学的学科建构 文/徐希景 本文梳理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在高等摄影教育起步阶段的历史性贡献,回顾自1998年摄影专业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学科建设与教育体系的发展脉络。 【现 场】 本土高校摄影专业教师创作及教学现状 由“学院派”摄影展引发的思考 文/海杰 本文以“学院派:来自艺术教育框架下的摄影样本”摄影展为契机,剖析了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工作者(以艺术院校教师为主体)的创作生态及其面临的系统性危机。 【海 外】 置身何处 己何所谓 弗兰克·冯·德·萨尔姆的知与未知 文/亚伦・贝茨基 翻译/王江 荷兰艺术家弗兰克·冯·德·萨尔姆以大画幅摄影聚焦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全球城市景观,其作品通过对建筑重复、基础设施扩张与空间碎片化的抽象化呈现,以独特的无人物构图、光影实验及几何抽象,模糊现实与虚构的边界,挑战观众对城市认知的确定性,成为解读全球城市同质化与复杂性的视觉文本。 【影像与阅读】 彰显人的存在 读《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 摄影/许海峰 文/姜纬 摄影师许海峰的著作《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以1994-2005年上海城市变迁为背景,用图片和文字构建层叠的城市记忆。他从未经反思的直接经验出发,聚焦街头巷尾的细微痕迹,以个体生存状态为切片,呈现混沌而真实的生命力。 【论 谈】 “画意”与“现实”的彷徨 北平第一届联合影展及其摄影的“艺术”之选 文/邓立峰 1937年6月举办的北平第一届摄影联合展览会,是一场旨在“宣传摄影艺术”、展示“纯粹的美术摄影”的展览,这是一次调试“艺术”与“现实”的努力,它尝试以传统“美术感”的认知框架定义“现实”的艺术再生产;但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下,艺术摄影实践者与观者之间,明显存在着基于“现实”及其艺术再生产方式的认知差异,这反映了摄影这一新兴艺术在面临美学范式转移时的彷徨。 【影 廊】 边墙·百姓 摄影并文/田相臣 每次去拍摄长城,都能让田相臣心潮澎湃,迸发新的灵感。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大多是当年戍边将士的后代,他们的先辈在此征战厮杀,为抵御外侵、守护疆土奉献了全部。如今,他们的后裔仍然坚守这方土地,以边墙为伴,春播种、夏耕耘、秋收获、冬劳作,过着悠闲简单、古朴平和的生活。 使鹿鄂温克人 摄影并文/王伟 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使鹿鄂温克人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在历史上被称为“使鹿部”,是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也是中国境内迄今唯一饲养驯鹿和保留了驯鹿文化的族群。 【器材与技术】 永诺50 毫米定焦镜头下的城市烟火志 摄影并文/王攀 摄影师王攀的行囊里只装了两件装备:索尼Alpha 7R IV机身与永诺YN50mm F1.8S DF DSM自动 对焦标准镜头。他用这套轻便的摄影器材组合,跋涉上千公里,记录了四座城市。 资讯 · 资讯 专题 · 沉淀,再出发——2025 中国高校摄影教育观察 · 为时代定影,为未来育人—— 重构中国摄影教育新范式路径的几点思考 文/曹颋 · 多语境背景下摄影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以鲁迅美术学院摄影教育为例 文/林简娇 · 交叉融合下摄影教学项目制培养体系实践与探索——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 文/张辉 · 民办高校应用型摄影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 文/汪彬彬 · 未曾到来的相遇 摄影并文/宁雨晰 · 动物寓言 摄影并文/施阳 · 100 万的路过 摄影并文/占涛 · 影 摄影并文/宋泓锐 · 隐山于市 摄影并文/戴宇浩 · 毛乌素 摄影并文/李驰音 · 狮迹录 摄影并文/张晨玥 · 驻在地 摄影并文/刘荣天 · 素羽 摄影并文/黄映荧 · 肌肤之语 摄影并文/陈佳彤 · 家·片 摄影并文/刘含雍 · 镜像 摄影并文/王鹤蒙 · 再见时,我希望你微笑 摄影并文/王明仟 · 位置纽带 摄影并文/蒋高艺 · 记忆与存在 摄影并文/罗雅 · 有句相酬 摄影并文/袁博 · 她的经纬 摄影并文/汤婧怡 · 梅雨 摄影并文/杨白玫 · 游弋在风暴之中 摄影并文/苏镝坷 · 摄影系的位置——基于“新文科”理念对中国摄影教育的观察和展望 文/任悦 · 数智时代摄影与影像学的学科建构 文/徐希景 现场 海外 · 置身何处 己何所谓——弗兰克·冯·德·萨尔姆的知与未知 文/亚伦・贝茨基 翻译/王江 影像与阅读 · 彰显人的存在——读《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 摄影/许海峰 文/姜纬 论谈 · “画意”与“现实”的彷徨——北平第一届联合影展及其摄影的“艺术”之选 文/邓立峰 影廊 · 边墙·百姓 摄影并文/田相臣 · 使鹿鄂温克人 摄影并文/王伟 器材与技术 · 永诺50 毫米定焦镜头下的城市烟火志 摄影并文/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