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是女性?为什么是摄影?
早在1970年代,西方就有这样一个女性艺术家群体,她们对于“性别政治”或者“性别平等”这个话题可不想这么敷衍就算了,她们用自己的创作(摄影、行为、录像、装置等)——各种视觉化手段唤醒这个男权社会对于女性权利的考量。
了解更多2021-04-28
-
欧陆暮色中的幽灵 “萤与日——陈传兴摄影展”观察
逐渐凋零的暗房银盐工艺,四十年前的个人游历经验,已然成为历史的众神黄昏—如今在“萤与日”展览中如幽灵一样复归,且带有陈传兴摄影独特的死亡与哀悼的氛围,铭刻着他强烈却幽暗的个人精神特质。
了解更多2021-04-28
-
影像还在,但有些古塔已成绝唱
这些不同性质的影像,通过不同的纸张材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北京古塔,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北京这座城市。我们希望透过《北京古塔影像录》,向读者传递北京这座城市千年之中充满冲突与融合、多元而丰富的历史变迁。
了解更多2021-04-25
-
虚拟体验时代的艺术展示
未来的展览是否还有必要,未来的大学和教育该如何进行,虚拟化的社会该如何健康地运转等一系列的思考,引发了本次讨论的主体问题,即我们该如何在一个受限制的行动空间,但同时也是更开放的虚拟空间,理解、思考和展望未来的艺术(摄影)媒介展示形式。
了解更多2021-04-25
-
悼念克里斯·基利普: 北英格兰危机时代的激进图像
2020年10月13日,英国战后社会纪实摄影的杰出代表克里斯· 基利普(Chris Killip)因肺癌逝世,享年74岁。摄影史学者、策展人何伊宁在《中国摄影》杂志2016年第6期发表了关于基利普的介绍和访谈,今日重发,是为致敬与缅怀。
了解更多2021-04-25
-
放逐的收获丨陈卓的风景世界
来自河南的摄影师陈卓喜欢踯躅于无人的野外,却又着迷于“人化”的风景。他在与景观的纠缠之中逐渐学会了“借力打力”,这让陈卓的作品充满了野性的力道和神秘的超现实氛围。
了解更多2021-04-24
-
在世界地球日重读《储存》
作为世界上唯一永久中立国,瑞士拥有通过银行等机构对财产和物品进行储存的传统。而扬·明葛也敏锐地将此作为他作品的切入点——作品项目《储存》包括“植物”、“动物”、“人类”和“数据”四个部分。
了解更多2021-04-24
-
约翰·萨考斯基:摄影之前
我们称前所未有的设备为发明,它们几乎总诞生于如同耕作而非魔法的过程中,它们源于想法与环境的复杂生态,其中包括知识土壤的条件、政治环境、技术的成熟度、种子的复杂性以及可行的新方案。
了解更多2021-04-24
-
摄影不应该绕道走开,而是要穿越它们丨关于西方当代摄影理论之建立的一种看法
这些讨论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摄影自身的形式与风格,而是通过涉及文化、社会、经济、语言等多学科、跨领域的复杂议题,逐渐形成了一个与摄影相关的、极为丰富的理论世界。
了解更多2021-04-12
-
人、动物与图像丨从猎杀役使到情感依赖
他最终的着眼点并非作为生命体的动物或者人,而是一种情感依赖关系中的人的处境;在这种处境中,温情、孤独、自私、孤僻甚至歇斯底里,都以一种静水流深的沉默存在着。
了解更多202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