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博智的观看术

    如果说刘博智的摄影的确有一套理论,或者,让我去概括他的观看术,我想,他所提及的这两句话,“观物于微”和“花花万千世界”,就是其中的核心。

    了解更多

    2021-04-28

  • 为什么是女性?为什么是摄影?

    早在1970年代,西方就有这样一个女性艺术家群体,她们对于“性别政治”或者“性别平等”这个话题可不想这么敷衍就算了,她们用自己的创作(摄影、行为、录像、装置等)——各种视觉化手段唤醒这个男权社会对于女性权利的考量。

    了解更多

    2021-04-28

  • 欧陆暮色中的幽灵 “萤与日——陈传兴摄影展”观察

    逐渐凋零的暗房银盐工艺,四十年前的个人游历经验,已然成为历史的众神黄昏—如今在“萤与日”展览中如幽灵一样复归,且带有陈传兴摄影独特的死亡与哀悼的氛围,铭刻着他强烈却幽暗的个人精神特质。

    了解更多

    2021-04-28

  • 眼之盛宴丨食物摄影的故事

    从作为单独被摄物体而存在开始,渐渐增加对人和食物关系的探讨,再拓展到以食物为基础发挥创造力的探索。名为“眼之盛宴”,实际如何,且以眼观之。

    了解更多

    2021-04-28

  • 影像还在,但有些古塔已成绝唱

    这些不同性质的影像,通过不同的纸张材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北京古塔,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北京这座城市。我们希望透过《北京古塔影像录》,向读者传递北京这座城市千年之中充满冲突与融合、多元而丰富的历史变迁。

    了解更多

    2021-04-25

  • 虚拟体验时代的艺术展示

    未来的展览是否还有必要,未来的大学和教育该如何进行,虚拟化的社会该如何健康地运转等一系列的思考,引发了本次讨论的主体问题,即我们该如何在一个受限制的行动空间,但同时也是更开放的虚拟空间,理解、思考和展望未来的艺术(摄影)媒介展示形式。

    了解更多

    2021-04-25

  • 悼念克里斯·基利普: 北英格兰危机时代的激进图像

    2020年10月13日,英国战后社会纪实摄影的杰出代表克里斯· 基利普(Chris Killip)因肺癌逝世,享年74岁。摄影史学者、策展人何伊宁在《中国摄影》杂志2016年第6期发表了关于基利普的介绍和访谈,今日重发,是为致敬与缅怀。 ​

    了解更多

    2021-04-25

  • 戏曲舞台摄影四十年

    我更欣慰此生能够以摄影为业,得以用相机记录下人生的每一天、每一件事、看过的每一出戏、拍摄过的每一位演员......有这么巨量的戏曲底片和丰富的影像内容留给后人,此生无憾了。

    了解更多

    2021-04-25

  • 危机之下,摄影何为

    两个展览的主题相呼应,共同展示了摄影在定义时代和促进社会变革方面的巨大推动力,同时也为当今的美国人提供了反观自身的视觉档案。

    了解更多

    2021-04-25

  • 神话的遗址

    后来我慢慢明白,我对于中洲的向往并不仅仅是对一个文学中世界的向往,而是对一个业已失去的神话时代的渴望。

    了解更多

    2021-04-25

  • 放逐的收获丨陈卓的风景世界

    来自河南的摄影师陈卓喜欢踯躅于无人的野外,却又着迷于“人化”的风景。他在与景观的纠缠之中逐渐学会了“借力打力”,这让陈卓的作品充满了野性的力道和神秘的超现实氛围。

    了解更多

    2021-04-24

  • 在世界地球日重读《储存》

    作为世界上唯一永久中立国,瑞士拥有通过银行等机构对财产和物品进行储存的传统。而扬·明葛也敏锐地将此作为他作品的切入点——作品项目《储存》包括“植物”、“动物”、“人类”和“数据”四个部分。

    了解更多

    2021-04-24

  • 约翰·萨考斯基:摄影之前

    我们称前所未有的设备为发明,它们几乎总诞生于如同耕作而非魔法的过程中,它们源于想法与环境的复杂生态,其中包括知识土壤的条件、政治环境、技术的成熟度、种子的复杂性以及可行的新方案。

    了解更多

    2021-04-24

  • 为了摄影书的聚会 | 影上书房五周年庆典

    在影上书房建成的这年,《中国摄影》杂志社与影上书房联合发起中国摄影图书榜,希望一同探索出一条以摄影书作为影像文化探索的路径。

    了解更多

    2021-04-12

  • 评委如是说 | 第五届中国摄影图书榜揭晓

    2021年4月10日,由《中国摄影》杂志社与影上书房(嘉兴)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图书正式揭晓。

    了解更多

    2021-04-12

  • 画意摄影运动触及的摄影理论问题

    画意摄影实践中对摄影与绘画、现代与古典、虚构与真实、模仿与创新、直接摄影、美与善等重要问题的思考也开启了现代摄影理论之前奏。

    了解更多

    2021-04-12

  • 摄影不应该绕道走开,而是要穿越它们丨关于西方当代摄影理论之建立的一种看法

    这些讨论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摄影自身的形式与风格,而是通过涉及文化、社会、经济、语言等多学科、跨领域的复杂议题,逐渐形成了一个与摄影相关的、极为丰富的理论世界。

    了解更多

    2021-04-12

  • 人、动物与图像丨从猎杀役使到情感依赖

    他最终的着眼点并非作为生命体的动物或者人,而是一种情感依赖关系中的人的处境;在这种处境中,温情、孤独、自私、孤僻甚至歇斯底里,都以一种静水流深的沉默存在着。

    了解更多

    2021-04-12

  • 大都会的失重时间

    大都会散发出一种壮观又脆弱的戏剧气氛,一种生命有限的激情,千百万真实的人在里面生活,但其他一切像是布景。这不是现实,这是超现实。

    了解更多

    2021-04-12

  • 超越空间丨康迪达·赫弗的“转变”

    刻板的标签无法定义赫弗的艺术实践,尽管她带着相机拍摄了建筑空间,她的作品进入了艺术空间,但同时,她的摄影也早已超越了空间本身。

    了解更多

    2021-04-12

  • 图像的驿站:中国摄影新生代态势浅析

    对于中国摄影新生代而言,图像更像是一个四通八达、充满奇遇的驿站;既可出发,亦可到达,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游目骋怀,不可限量!

    了解更多

    2021-04-12

  • 驯服丨自由的悖论

    美国女摄影师艾米·斯特恩对于边界非常感兴趣,就像她所选择的拍摄场所马塔莫拉斯镇就处于人类文明与野性自然的交织地带,在这个小镇上所发生的冲突与融合看似是独立的个案,但其中也折射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力。

    了解更多

    2021-04-12

  • 隐秘的交错

    库尔特·卡维泽却有意地制造了一场错位——摄影师与摄影机的错位:从镜头焦点到感光元件的距离很短,但是从感光元件到取景器的距离往往相隔数千公里。

    了解更多

    2021-04-12

  • 瓦利德·拉德:东西之间

    将拉德置于东西之间的跨文化、跨国界领域,阅读他的人生故事以梳理其晦涩作品背后的创作脉络。

    了解更多

    202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