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华:同自然对话,用摄影治愈自己
中国裔艺术家靳华于2020年3月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之时,在所生活之地加拿大蒙特利尔地区开启了自己的摄影项目《2020视觉日记》,持续一年观察自然的变化,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以视觉日记的方式去抵抗疫情带来的焦虑、不安、恐惧和孤独。
了解更多2022-03-30
-
孙瑞祥:生活和摄影都远不止于秀场
在巴黎的秀场,在上海的街头,在云南的密林中,在青海的蓝天下……孙瑞祥总是在路上,在寻找。“寻找”是现代人的人生主题,也是摄影师孙瑞祥的创作母题。相机的镜头就是他的眼睛,如同白鸽掠过城市上空,在纪念碑下稍作停留,然后继续振翅,俯瞰似水年华,他拍下生活中的一幅幅画面,回忆从不停歇。
了解更多2022-03-30
-
刘炜:“收藏”即将消失的长城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绝多大多数长城已经处于即将消失状态,特别是年代久远的战国,秦汉,北魏北齐等长城,把这些时代不同,形态不同,材料不同的残破长城最后的壮美留下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了解更多2022-03-18
-
滇越铁路:即将消失的风景
百余年来,滇越铁路的运行,使得彩云之南的近现代社会、文明、工业诸多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沿途的丰富地形地貌、人文百姓生态,以及法式建筑风格的众多火车站遗址等,一直吸引着众多的摄影人。历来不乏对滇越铁路详尽而持续的影像记录,这条至今还在运行的米轨,已经由交通工具演变成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文化线路,它更像一个影像的引领与招魂者,将摄影人单纯的对铁路的爱最终引向人生百态的记录。
了解更多2022-03-18
-
20年前,这期杂志拉开了庄学本研究的序幕
2002年2月,《中国摄影》推出了专题“庄学本:一位被淡忘的摄影大师”,44页的专题体量占到了当年100页杂志的近一半篇幅。我们在当期的专题“编后记”中写道:“历史的钩沉需要做出迅速的努力,众多珍贵的资料正在沉没于深不可测的时间之流中……如果我们这个专题能够唤起摄影界内外对这些珍贵资料的重视,唤起有关的机构和学者们对这些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这应该是中国摄影界的幸事,也是对庄学本等老摄影家最好的纪念。”让我们颇感欣慰的是,这期杂志之后,庄学本研究成为中国摄影界,甚至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重新发现庄学本被称为“几十年来中国摄影史学最重要的收获”。
了解更多2022-02-19
-
冬奥来啦丨 2022北京冬奥工程掠影
本文选登了关于2022北京冬奥工程建设的影像,这些影像既有来自北京媒体记者和摄影师的镜头之下,又有出自张家口本土摄影师之手。他们用影像见证了奥运工程“万丈高楼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齐”,记录了建筑工人“建功立业汗水洒”“工神斧鬼巧雕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些奥运建筑工程影像也映射了我们百年奥运之路的曲折和绽放。
了解更多2022-01-29
-
摄影史,存身于有关世界的各种学问的缝隙之中
2021年5月,《摄影何以为史:博蒙特·纽霍尔的摄影史研究》一书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作者祖宇在书中清晰勾勒了纽霍尔如何通过一个开拓性的摄影史展览《摄影:1839-1937》与一本不断版本更新、并最终定名为《摄影史》的摄影史专著,来一路推动摄影史成为美国艺术体制与学术体制中的一个确定领域的历史过程。通过聚焦于《摄影史》这本在摄影史领域属于学科奠基性著作的成书过程,祖宇以丝丝剥茧的细腻手法,也让我们了解到纽霍尔在摄影史这门学科形成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了解更多2022-01-29
-
观鸟与拍鸟为何让人如此痴迷?
鸟类的种种美好不曾为人类而改变,却常因人类的好恶而遭涂炭。鸟类摄影,看似捕捉的是灵动的飞羽,其实是摄影者内心世界的投射;对鸟类的观看,映照着的是我们对于自然的态度。鸟类拍摄中的伦理问题,其实也可以延展到其他领域有关摄影者与被摄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当观鸟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鸟类摄影成为流行的拍摄题材,观鸟和拍鸟也就成为了观察摄影生态的重要窗口之一。
了解更多2022-01-29
-
“白宫”故事 | 一张老照片,让摄影师游走中国各地拍摄了100多座“白宫”式建筑
矗立在中国各地的一座座“白宫”式建筑,包含着人们对于法治理想的追求、权力的想象、文化的认同、财富的渴望以及纯粹个人喜好等诸多复杂的因由,构成“白宫”意象的万花筒,是一个既包容吸纳、又缺乏主体性和文化认知的文化现象。这些“白宫”静默无声,却无不拥有自己的故事,也无不折射出时代的大众心理,映照着一个时代。它们,仿佛是一座座特殊的“纪念碑”。
了解更多2022-01-11
-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短40多年的时间里,义乌的交易模式从肩挑货担的游商到小地摊商贩,再发展到现如今拥有营业面积470余万平方米、商位7万个、从业人员21万多、经营4202个种类、170万个单品的大型商品枢纽。
了解更多2021-12-24
-
阅读|看见八十年代,以一种设身处地的目光
老安,本名安德烈·卡瓦祖蒂(Andrea Cavazzuti),意大利摄影师、独立纪录片导演,毕业于威尼斯大学中文系。1981年来华短期进修,次年留学复旦,遂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在华的四十年,他用照片和视频持续观察着中国的变革,记录了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中国故事。
了解更多2021-12-22
-
陈维:光是一个很虚幻的词
陈维从2005年转到摄影创作上,因其观念性的摆拍而广为人知。他的早期作品更倾向于描绘荒诞的事物,希望从现实生活剥离出一个大家习以为常却又不曾认真关注的时刻或群体。近些年,他的摄影创作多在工作室做漫长的搭建,以舞台装置和情景再造为基底,然后进行定格拍摄。他的作品往往模糊了现实与虚构、日常与非日常的边界,以对某个生活场景或某个城市的样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了解更多2021-12-08
-
十年过往 致敬探索 | TOP20开展,学术活动纷呈
从2011年创办以来,“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已连续举办6届。10周年的沉淀使得“TOP20”已经成为汇集国内当代摄影最优秀艺术家和观察中国摄影前沿艺术动向的重要平台。
了解更多2021-12-08
-
具本昌:从缺席者中看见时间的模样
随着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空间改造完成,韩国摄影师具本昌的展览《徘徊久——具本昌摄影(1990-2021)》成为了新空间中的首个艺术家个展。该展览以具本昌早期作品“初始”为起点,梳理了他近30年来的“面具”“息”“白瓷”“金”等共13个代表性系列的78件作品。9月4日,在展览开幕的当天,韩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兼文化院院长金辰坤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个展是目前在中国举办过的最大规模的韩国摄影家个展,这在助力“中韩文化交流年”这一层面上意义非凡。
了解更多2021-11-22
-
江融:黑人“乌托邦”
黑人族群与其他族群一样,有他们对乌托邦式生活理想的追求,并让我们看到黑人族群所具有的各种复杂面向。而且,也让观众和艺术机构反思他们自身是否对黑人艺术家作品存在偏见和歧视。美国各艺术机构近年持续举办许多黑人艺术家作品展览,相信能够弥补艺术史上关于该族群艺术家贡献的篇章。我们期待着看到更多黑人及亚裔等其他少数族群艺术家作品的呈现。
了解更多2021-11-22
-
摄影师张崇岫|长津湖战场的真实影像
随着电影《长津湖》的热映,抗美援朝战争中艰苦卓绝的环境条件和残酷的战争场面让人悲痛。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铮铮铁骨让人敬佩。跟随广大志愿军战士奔赴前线战场的还有一批手拿相机的战士。他们是战争的见证者、记录者,共筑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了解更多2021-10-08
-
老记者眼中的“新”奥运丨刘占崑:我也想说ARIGATO
ARIGATO,日语里意为谢谢,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刘占崑说,这是他在东京奥运会期间听过最多的日语。 辛丑之夏,全世界的体坛高手汇聚五环之下,展开力与美的角逐,展示共同抗疫的信心。一张张笑脸、一行行热泪、一个个精彩瞬间、一只只特色口罩……构成了刘占崑的奥运记忆。
了解更多2021-08-23
-
为将来纪实 丨读翟红刚《黄河厚土》系列作品
在翟红刚《黄河厚土》系列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将镜头对准了多个城市黄河沿岸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以及被改变或正在被改变着的依河而生的人们的生活。他用照片为我们展现着朴素的场景、讲述着有种种背景的现实故事。但,这并不是这组照片被创作出来的理由。
了解更多2021-08-17
-
用影像定格千年丨中国古代雕塑在山西
雕塑、壁画是艺术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存在,为世人所喜爱。中国作为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古国,雕塑、壁画的发展更是文化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朝代,雕塑和壁画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特点,映射着当时的社会文明。因此,这些遗存就成为今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欣赏古典艺术的重要实物。
了解更多2021-08-06
-
展评丨图像的经济逻辑——“图像超市”现场
展览“图像超市”试图通过艺术作品揭示隐匿在图像背后的经济逻辑。在这个展览中,“图像”与“经济”这两个概念互相支撑,概念与作品互为阐释,使得具体视觉作品与抽象理论文本相互重叠的两个层面共存于展览空间之中。
了解更多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