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是这些书入榜|第六届中国摄影图书榜揭晓
本届图书榜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主办方共收到中国大陆的170家出版机构及个人推荐的参选图书302种372册。2022年7月2日至7月3日,第六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选在北京·《中国摄影》画廊举办,评出6大类15种拟入榜图书。
了解更多2022-07-21
-
李俊:虚像、现状与异托邦
李俊近年来一直试图寻找观看这一行为与摄影媒介之间的联系。他将视线投入相机内部去寻找图像生成的相关机制以及当人们通过相机去观看时视线所产生的变化与局限。从其早期作品中关于时间的思考到近年逐渐将兴趣转移至视觉层面,李俊一直试图在摄影的符号与传播功能外,探索更为纯粹的心理与物理层面的可能性。
了解更多2022-07-15
-
自由记录与人性关怀丨关于王兵的《铁西区》摄影
王兵的这部摄影作品的令人震惊之处是,从一开始,他就毫不犹豫地直指所谓的纪实摄影的核心,那就是直接面对生活,面对人本身,面对人的状态,也是面对人的命运与故事。
了解更多2022-06-20
-
杨越峦:一个人的长城摄影史
长城,北国风光的代表,江山如此多娇的标志。在中国境内,长城恐怕是负载意义最多的几种制造物之一,它背后的隐喻与正面的象征几乎一样多,甚至还要多,甚至多得多。
了解更多2022-05-14
-
赵青: 长城,不是一堵墙
观察和感知那些生活在长城边的人,才能引导我们理解真正的长城。这种拍摄可能会是一个信息庞杂的视觉记录,可能会是一些思考有关我们和历史关系的碎片,可能会是我们了解自己民族、了解当下社会的一手素材。
了解更多2022-05-12
-
何世尧:《巍巍长城》的背后
《巍巍长城》是我所有作品中传播最广的风光摄影作品。1963年它首次在《人民画报》跨页版上发表后,又相继被《中国摄影》《大众摄影》杂志和《中国四十年优秀摄影作品选》等画册选登;它曾被《江山如此多娇》《中国风光》等二十多本大中型摄影画册选用,而且大多被用作封面或跨页;不知多少次它被印制成挂历、年画、明信片,甚至被印染在旅游衣衫上;它还曾被仿制成巨幅壁毯,曾经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和作为中国政府礼品陈列在联合国主宾大厅。
了解更多2022-05-12
-
郭中民:河西走廊的长城
河西走廊的长城,它的作用远远不止于一个单纯的防御,它具有一整套附属的系统来保障中央政令的高效运行:有进行瞭望预警、烽火通信的烽燧;有保障往来人员食宿接待的驿置;有屯田人员与军人所居的军屯;有安置内附部落民众的民城还有各种军需仓库,等等。
了解更多2022-05-11
-
李如升:密云长城寻踪
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实施建设“北京长城文化带”宏伟工程,对于密云而言,让这些古老的长城为时代经济发展服务,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了解更多2022-05-10
-
李宗献:当静谧与雄浑相遇
通常我们看到有关长城的摄影作品多拍摄于白天,但是摄影师李宗献却醉心于记录夜幕降临以后的长城,他历时三年,从甘肃嘉峪关至辽宁丹东虎山长城,行程近一万公里,走遍我国现存明长城遗址,克服艰难险阻,用镜头捕捉记录了中国夜长城的静谧、雄浑与沧桑。
了解更多2022-04-29
-
惊对千年,复现生命:考古诗人谢阁兰的中国摄影
当相机镜头对准的不是当下的一瞬,而是千年的岿立,它要呈现的是什么?对于一位考古学者,这个问题并不难答:与绘图与拓片一样,照片是考古记录的构成部分,提供实物的图像。然而,当考古被交付给一位诗人,答案还是这么简单吗?法国诗人谢阁兰(Victor Segalen, 1878-1919) 1914 年与 1917 年的中国考古摄影显然留给我们更多思索。
了解更多2022-04-15
-
与家人在家丨在平行时空里“解封”亲情
“与家人在家”听起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一句话,但是对于摄影师刘思典来说,却意味着纠结、复杂的代际关系。由于疫情封固了脚步,与父母长时间的相处给了刘思典重审亲情关系的机会。离开父母之后她采用影像装置的方式复现了“与家人在家”的场面。对她而言,这不仅是一种与家人,同时也是与自己和解的一种方式。
了解更多2022-04-15
-
张惠珍:晋北古堡人家
来自江苏的摄影师张惠珍从2018年开始,通过查阅资料对晋北野长城有了初步的了解,当她前往山西阳高一带考察、拍摄的过程中,不断被那种雄伟、苍凉的景象所打动,当时就下决心将晋北古长城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的题材拍下去。后来,由于疫情,她很长时间都没有机会重返山西,但是野长城成为她心中的一种牵绊和呼唤。2021年5月,她再次踏上对晋北古长城的拍摄之旅,集中对朔州一带进行了为期5天的探访。除了用无人机航拍野长城雄伟的身姿,张惠珍更加关注长城周边村落的样貌、古堡人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场景,她想用镜头反映晋北野长城古堡人家的变化,记录长城边民的过往和今昔。
了解更多202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