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义尔:草原母亲

    我曾多次回到内蒙古的牧区,每次都会拍下许多蒙古族母亲和孩子在一起的照片。看到这些影像,就会激活我脑海中所有关于草原母亲的词汇。我相信,那些歌颂母亲的令人动容的旋律也必定长久地回旋在草原上空,飘向远方。

    了解更多

    2023-03-29

  • 曾锦文:高原上的母亲

    许多年来,这里的母亲就像高原一样,以自己的宽厚与广博承载着春夏秋冬、雨雪风霜的沧桑轮回。

    了解更多

    2023-03-29

  • 汪晓青:母亲如同创造者

    如同时光隧道式的视觉再现,不但层层记录下二十年来的坚持与累积,也让我们彼此的成长与改变鲜明地展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在持续的创作中,我用生命与时间去挑战那些单一且固定的母亲形象。

    了解更多

    2023-03-28

  • 王乃功:和你在一起

    这些照片起源于作为母亲的九儿对自己生活的审视,也是我与她一同从日常生活中摸索生命意义,找寻人生目的的方式。这些照片也会在往后与她的爱一同不断抵达更远的地方

    了解更多

    2023-03-28

  • 储楚:七重纱

    储楚的观看方式,首先来自于日常生活,来自对自然的观看。很多的书法家或者勤于日常的书法经典作品摹仿练习,或者试图发现某种新的观念,但其实书法来自于自然,只有重新回到自然,以自然为性,面对鲜活的自然景色,重新体会自然的美感,慢慢地体会时光与时令中的自然变化才能有所发现。而储楚正是在花草的叠加与水中倒影的婆娑树影中,那些西湖景色的虚影摇曳之美中,面对七十二候的节令变化,观察每一次变化带来的不同的植物形态与自然光影。水珠滑落时的痕迹,江南的美景在等待一个当代艺术家的目光,储楚被她们所等到,并且发生了目光的对接。

    了解更多

    2023-03-23

  • 一代芳华

    说起上虞棉纺织厂,身边总有那么几个人会跟你聊上几句。曾经那段工作、生活的时光无论怎么讲,都听起来都津津有味。哪怕是车间里的工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经历了岁月风霜之后,变得更加珍贵与难得。春节上班、元宵灯会、排队打水、纺织杯篮球赛、义务服务等照片,哪怕是一草一木的小事,都值得回忆。食堂里那弥漫着的回锅肉、大众菜香味,至今依然让人回味和向往。

    了解更多

    2023-03-23

  • 什刹海,运河北端的海

    这就是什刹海,一个历史厚重,融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前卫于一体,而又充满变化和魔力的旖旎之地。

    了解更多

    2023-02-23

  • 徐为民:我们的三峡

    几十年来,宜昌摄影依靠长江三峡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发展壮大。虽然现在三峡的水变得平缓,但它千里奔腾终将汇入大海;虽然现在三峡的水位升高,但山峰依然巍峨矗立。我们按下的快门都成为了过去,我们的镜头始终向着前方。

    了解更多

    2023-01-10

  • 杨健:千年运河的百年影像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具有2500多年历史,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保存了绚丽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在古今中外无数摄影师的镜头下,它一直是被深情凝视的对象。

    了解更多

    2023-01-10

  • 你可知道中国第一家商业图片库的“生存秘诀”?

    1993年4月,几位年轻人在国内成立了第一家素材图片库“黑星正片”也就是“美好景象” 图片库(下文简称“景象”)的前身,自此,本土素材图片的创作揭开了序幕。查看撰写本文时(2022年6月)的图片销售记录,“景象”在视觉中国的销售数据是7600张次,盖蒂图片社(Getty Images)是 3700张次,可画(Canva)是8200张次,百余家分销渠道的月销售总和超过10万张次,再打开网络监测的互联网使用数据是“当月新增”790万张次,这便是“景象”作品的使用情况。

    了解更多

    2022-12-22

  • 三十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还要看霍克尼论摄影

    本书来自大卫·霍克尼与好友保罗·乔伊斯持续十多年关于摄影的对话,1988年成书。1994年引进国内,曾启发影响了许多人。近些年,随着霍克尼若干论著在国内的翻译出版,“霍克尼热”渐起。

    了解更多

    2022-12-20

  • 这是一种炽热的希望

    2022年10月15日至2022年12月31日,英国摄影师尼克·勃兰特(Nick Brandt)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举办最新作品《黎明破晓前》(The Day May Break)的同名个展。这一系列作品始于2020年,聚焦于那些受到极端天气影响的人和动物,由于生存空间受到生态退化的威胁,他们共同面临生态的灾难,但同时又是其中的幸存者。正是这样双重的身份勾勒出被拍的人和动物共同的生存形态。尼克·勃兰特是一位环境保护的行动主义者,生态环境问题是他的摄影长期关注的话题,其作品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刻意的情绪化、戏剧化,而是通过一种静默的、无声的悲剧来唤起某种深层的、原始的美感,同时他希望用这种悲剧氛围来呼吁人们直面生态退化的现状,并反思未来的生存境遇。

    了解更多

    2022-12-20

  • 三十年 · 一个人 · 一座城

    三十年,一座城市在人们眼中会有怎样的变化,谁也说不清楚,但照片能。

    了解更多

    2022-12-15

  • 与树密谈

    这些世界各地的树既是我按下快门的对象,又在观看着我。我发现它们有千万张面孔,我的动与它的静形成了一种属于我们之间的关系——我闯入它们的领地,在它们面前寻找与辨认自己,它们无限地接纳我,在这个领地里我感受到了充分的安定与安全。我只需要听风吹动树叶的声音便可以知晓它们在迎接我,试图告诉我不要苛责自己太多,放下那些萦绕心头的畏惧,这种沉默如谜的力量致使我不断地在记录它们的“肖像”。对我来说,这些是奇妙并值得珍视的感受。当我定格一棵树或一片树的⻛景之时,我几乎觉得它是我眼前的“人”,我们在交流,我在和它们表达:“我来了,我看⻅了你”。

    了解更多

    2022-11-15

  • 后院里的航空学

    这个项目的灵感来自于2014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荷兰的报纸上看见一篇叫做《空中城堡》的文章。文章里生动地描述了一群特别的普通中国人尝试自己制造飞机飞上天的故事。在这篇文章附带的照片里我看见了各种造型怪异、充满想象力的飞机,它们如一个个魔法和童话般打动我。2015年的春天我带着好奇穿越了大半个中国,探访了居住在三个不同省份的八个不同的造机者。尽管他们都有着类似的生活和教育背景,但是 每个人却都有自己完全不同的造机方式和经历。我记录下了他们的故事,为他们拍摄照片,同时收集 了许多飞机图纸和笔记。

    了解更多

    2022-11-15

  • 老照片里的中国航空故事

    知名科普专家、《航空知识》主编王亚男对中国航空影像史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让我们从这些难得一见的影像以及其背后的故事中,重温中国航空工业从艰难起步,逐梦而行,到跨越腾飞的一步步足迹。

    了解更多

    2022-11-15

  • 杨凯生的影像故事 | “大眼睛”苏明娟长大了

    在前不久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期间,不少媒体报道了当年的“大眼睛”姑娘苏明娟参加二十大的消息。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日子里,特别是在进入新时代之后,这个当年家境贫困,但渴望读书、期盼学习的小姑娘已经成长起来了。

    了解更多

    2022-11-10

  • 顾铮:写著中国当代摄影40年

    对于深耕于某个文化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把在长时间里写就的零散文章汇集成册,其实是一种以个人行走的足迹来成就历史书写线索的重要方式。以书的方式去系统化、结构化地整理、爬梳和反思写作中触及的现象和话题,对于读者去理解某一文化领域的发展脉络和作者的思考演变大有裨益。《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便是这样一本书,该书作者顾铮作为40年来中国当代摄影的亲历者、见证人,同时作为重要的中国影像文化学者,在各种媒体上发表了大量有关中国当代摄影的研究文章,本书从中精选出23篇,以宏观图景铺陈和微观个案细读两条线索为脉络,勾勒出中国当代摄影景观。

    了解更多

    2022-09-14

  • 威廉·克莱因,搅乱了美国时尚摄影圈的“一汪死水”

    法国时间2022年9月10日清晨,摄影家、画家、纪录片导演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在巴黎科尚医院(Hpital Cochin à Paris)去世,享年96岁。

    了解更多

    2022-09-14

  • 杨一木:和平过度

    我有点怕这种看起来明晃晃的和平,总觉得在这种和平景象中掩盖了其社会内核中隐藏的不安定。伴随着未来更多的不确定性,所有美好的背后都存在着即逝和破碎的命运。

    了解更多

    2022-08-12

  • 郭备华:黄石

    无论是当初的殖⺠主义者、人类中心主义者,还是后来的环保主义者,人一直以自己为中心来看待世界、改变世界,但是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始终是极其渺小与脆弱的。

    了解更多

    2022-08-12

  • 张钰:复照青苔上

    “复照青苔上”这一组作品,对于张钰来说是与以往创作经验不同的尝试,他不再拘泥于既定的框架去制造主题、控制时间、精确拍摄目标及现场,一切都是“非计划”地进行着。

    了解更多

    2022-08-12

  • 冯立:巴黎白夜

    无论是成都还是巴黎,城市本身都与我的照片没有直接的关系,我永远感兴趣的是人,无论这些人居住在哪里,只要他们具有那种人性层面的复杂性,那他们总会在我的照片里呈现出尖锐的讽刺、浪漫的抒情、可笑的荒诞或者黑色的幽默。

    了解更多

    2022-08-12

  • 陈荣辉:纽黑文的寻常一夜

    在异国居所中的微光,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浙江农村的童年。那时我的父母在外打工,我跟着外公外婆生活,节俭的他们在晚上都舍不得开电灯。而年幼的我对夜晚充满着好奇,常常靠着窗外的月光,甚至是萤火虫的光亮探索着这个世界。这些微光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原本逐渐消失了,我却因为身处异国的不安和乡愁,再次得以体验。

    了解更多

    202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