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晓青:母亲如同创造者
如同时光隧道式的视觉再现,不但层层记录下二十年来的坚持与累积,也让我们彼此的成长与改变鲜明地展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在持续的创作中,我用生命与时间去挑战那些单一且固定的母亲形象。
了解更多2023-03-28
-
杨健:千年运河的百年影像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具有2500多年历史,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保存了绚丽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在古今中外无数摄影师的镜头下,它一直是被深情凝视的对象。
了解更多2023-01-10
-
你可知道中国第一家商业图片库的“生存秘诀”?
1993年4月,几位年轻人在国内成立了第一家素材图片库“黑星正片”也就是“美好景象” 图片库(下文简称“景象”)的前身,自此,本土素材图片的创作揭开了序幕。查看撰写本文时(2022年6月)的图片销售记录,“景象”在视觉中国的销售数据是7600张次,盖蒂图片社(Getty Images)是 3700张次,可画(Canva)是8200张次,百余家分销渠道的月销售总和超过10万张次,再打开网络监测的互联网使用数据是“当月新增”790万张次,这便是“景象”作品的使用情况。
了解更多2022-12-22
-
三十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还要看霍克尼论摄影
本书来自大卫·霍克尼与好友保罗·乔伊斯持续十多年关于摄影的对话,1988年成书。1994年引进国内,曾启发影响了许多人。近些年,随着霍克尼若干论著在国内的翻译出版,“霍克尼热”渐起。
了解更多2022-12-20
-
这是一种炽热的希望
2022年10月15日至2022年12月31日,英国摄影师尼克·勃兰特(Nick Brandt)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举办最新作品《黎明破晓前》(The Day May Break)的同名个展。这一系列作品始于2020年,聚焦于那些受到极端天气影响的人和动物,由于生存空间受到生态退化的威胁,他们共同面临生态的灾难,但同时又是其中的幸存者。正是这样双重的身份勾勒出被拍的人和动物共同的生存形态。尼克·勃兰特是一位环境保护的行动主义者,生态环境问题是他的摄影长期关注的话题,其作品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刻意的情绪化、戏剧化,而是通过一种静默的、无声的悲剧来唤起某种深层的、原始的美感,同时他希望用这种悲剧氛围来呼吁人们直面生态退化的现状,并反思未来的生存境遇。
了解更多2022-12-20
-
老照片里的中国航空故事
知名科普专家、《航空知识》主编王亚男对中国航空影像史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让我们从这些难得一见的影像以及其背后的故事中,重温中国航空工业从艰难起步,逐梦而行,到跨越腾飞的一步步足迹。
了解更多2022-11-15
-
杨凯生的影像故事 | “大眼睛”苏明娟长大了
在前不久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期间,不少媒体报道了当年的“大眼睛”姑娘苏明娟参加二十大的消息。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日子里,特别是在进入新时代之后,这个当年家境贫困,但渴望读书、期盼学习的小姑娘已经成长起来了。
了解更多2022-11-10
-
顾铮:写著中国当代摄影40年
对于深耕于某个文化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把在长时间里写就的零散文章汇集成册,其实是一种以个人行走的足迹来成就历史书写线索的重要方式。以书的方式去系统化、结构化地整理、爬梳和反思写作中触及的现象和话题,对于读者去理解某一文化领域的发展脉络和作者的思考演变大有裨益。《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便是这样一本书,该书作者顾铮作为40年来中国当代摄影的亲历者、见证人,同时作为重要的中国影像文化学者,在各种媒体上发表了大量有关中国当代摄影的研究文章,本书从中精选出23篇,以宏观图景铺陈和微观个案细读两条线索为脉络,勾勒出中国当代摄影景观。
了解更多2022-09-14
-
威廉·克莱因,搅乱了美国时尚摄影圈的“一汪死水”
法国时间2022年9月10日清晨,摄影家、画家、纪录片导演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在巴黎科尚医院(Hpital Cochin à Paris)去世,享年96岁。
了解更多2022-09-14
-
陈荣辉:纽黑文的寻常一夜
在异国居所中的微光,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浙江农村的童年。那时我的父母在外打工,我跟着外公外婆生活,节俭的他们在晚上都舍不得开电灯。而年幼的我对夜晚充满着好奇,常常靠着窗外的月光,甚至是萤火虫的光亮探索着这个世界。这些微光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原本逐渐消失了,我却因为身处异国的不安和乡愁,再次得以体验。
了解更多202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