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杰:藤梯变钢梯的影像力量

    从2016年5月12日到2020年5月12日,悬崖村从“发现”到修钢梯,再到扶贫项目实施,整体搬迁到县城易地扶贫安置点,实现了四年一跃千年的变迁。在此期间,我先后11次探访悬崖村,记录悬崖村一步步的变化。我使用的相机从索尼α7R Ⅱ,到α7R Ⅲ,再到α7R Ⅳ,先后发表了40多组图片故事,20多条视频新闻短片。我所采访的文字和图片,集结成纪实文学图书《走出悬崖村》出版,同时纳入画册《遥远的村庄·变迁》中。

    了解更多

    2023-12-28

  • 石广智:我的白山黑水情

    长白山冰雪是热门拍摄题材,有相当多的好作品。如何拍出与众不同的风景,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常喜欢从微观细节处入手来描绘我心中的风景:雪的纯净,水的柔情,岳桦树的倔强,水中倒影的美丽,光与影的对话,雪与水的交融,等等。

    了解更多

    2023-12-28

  • 顾勤:光与水的孩子

    “光与水的孩子”是以江苏省残疾人游泳队为关注对象的一组作品。我从2021年开始筹备,历经两年拍摄,跨越3690公里,在与这些运动员们一同生活、 一同训练的过程中,记录下了他们的拼搏、坚强与自信。

    了解更多

    2023-12-28

  • 谢墨:美好的世界 摄影的初心

    回顾自己的摄影历程,我发现我就是想把自己对这个美好世界的感觉表达出来,这也是我摄影的初心!

    了解更多

    2023-12-28

  • 王琛:足迹 随“一带一路”延伸

    我喜欢自然、生态、环保,喜欢美的东西。拍人文题材有时会有些压力,而拍风光对我来说是很写意、很舒服的事情。最近我也参与了“索尼与生态摄影同行”活动,旨在分享索尼器材在自然生态摄影中的使用经验。借助功能越来越全面、性能越来越出色的索尼相机,获得高品质的、精彩的生态照片的机会大大提升。相信这种公益活动也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生态摄影队伍中来。

    了解更多

    2023-12-28

  • 李泛:拉近情感距离 捕捉生活真实

    ​我的摄影创作以人文题材居多。面对瞬息万变的人文场景和故事现场,器材的小巧便捷无疑是很重要的。小巧的机器,便捷的操作,才能随机应变、驾驭各种人文场景的出现,甚至在拍摄过程中,关键时刻还要能够“迷惑”对方,使对方把专业的器材当作“业余的玩具”。

    了解更多

    2023-12-28

  • 林铭述:用技术呈现光影的音符

    在我看来,音乐和建筑是两门最接近的艺术,一直也有“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样的观念。当音乐在瞬间停顿形成固化空间时,会看到它的结构比例和均衡与建筑十分相近,具有一种和谐美,所以一些音乐元素也自然地会渗透在摄影之中。

    了解更多

    2023-12-28

  • 岳鸿军:美好故事在水下

    我的生命与水有着紧密关联。我生长于乌江边,年少时就常在江中横渡。参加工作后的一次九寨沟之旅让我拿起了相机,步入了摄影艺术的殿堂。

    了解更多

    2023-12-28

  • 柳军:我的镜头从没离开过“人”

    很多人认识我,都是通过我在老山前线所拍摄的《战士之死》《别忘记他们》《出击》等战地摄影作品。那些作品不仅是共和国一段硝烟战火的历史见证,更是我个人的一段青春往事。

    了解更多

    2023-12-28

  • 陈雅:沉迷于视频的 丰富与灵动

    我大约是在十年前开始热衷于在旅途中拍摄视频。感觉拍视频比拍照片来 得更有趣、更丰富、更灵动。视频结合音乐制成旅行的回忆带给人感官上的共鸣,这是照片无法比拟的。

    了解更多

    2023-12-28

  • 林海音:影像 串起一路风景

    无论是人文摄影,还是拍摄人像,我都倾向去拍摄一些更自然、更有温度的画面——摄影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在按下快门之前,其实你已经有意识地选择了你所看到的美好、心情以及生活和故事,最后定格成有温度的一瞬间。你会用摄影去创造一些有意识的内容,就像演奏音乐一样,将感受和意识用艺术的形式去传达、去影响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能感同身受,拥有相同的情绪,这对我来说更有意义。

    了解更多

    2023-12-28

  • 凌子川:无数的它们 都是伙伴

    拍鸟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专业知识,因为自然界的鸟类不会像模特一样准时准点地出现在你面前。拍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等待和寻找鸟类中度过,越是有经验的摄影师就越能结合当地的生境、季节、天气以及鸟类的生活习性等特点对于目标鸟种的出现做出判断,这一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交融,因为你要像鸟那样去思考才能理解它们的行踪和行为方式。

    了解更多

    2023-12-26

  • 罗韬:苍穹逐梦 寻影九天

    由于童年时对于航空飞行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即使在成年参加工作以后依然时常关注着与飞机有关的一切。1997年的某一天,我去首都机场接人,意外发现了拍摄飞机起降的好机会,从此一头扎进了航空摄影领域不能自拔。2010年我第一次拍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即“珠海航展”),2012年第一次走出国门去拍摄了新加坡航展。从那以后,英国、俄罗斯、韩国、巴林、比利时……世界各国的大小航展我都曾参与拍摄,积累了航空航天拍摄的丰富经验。

    了解更多

    2023-12-26

  • 赵谦:拼凑虚拟的平行空间

    “边缘及边角料”的拍摄始于2014年下半年,在创作过程中,我弱化了日常之物的功能属性,照片被视作一种编辑材料进行了重组,拼凑出一个“虚拟”的平行空间。

    了解更多

    2023-12-26

  • 魏征:热爱才会钻研

    2002年我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进入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工作。最初我是一名图片编辑,用了两年时间看了很多体育类的照片,到了2004年左右我才有机会拍摄体育比赛。由于之前的拍摄经验少,所以很多瞬间都抓不住,拍摄的大多是运动员在比赛之外的情绪流露或是肢体动作。而如今我已经在体育摄影行业工作了21年,拍摄过8届奥运会,还有世界杯以及其他一些单项的体育赛事。

    了解更多

    2023-12-26

  • 储卫民:呈现不一样的中国风景

    从2017年成为职业摄影师至今,在个人的商业拍摄之外,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以个性化的方式呈现出不一样的中国风景。

    了解更多

    2023-12-26

  • 王旭:发出纪实摄影之声

    我大学里所学的专业,摄影是主科。入学后,零基础的我稀里糊涂地当上了摄影课代表。几节课后第一次采风拍摄,老师鼓励大家给报刊投稿,我共拍了11张照片,竟然有4张见诸报端。从此我热衷于投稿,一发而不可收。课余时间多在图书馆里阅读摄影书籍,做笔记、写体会,还时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了解更多

    2023-12-26

  • 小鹿 Lawrence:用影像打败时间

    作为一个视频博主,我一直十分关注与重视器材技术的升级迭代, 我认为任何技术的突破对于创作者来说都是一次解放。它不仅会打破行业的门槛,还能让我们在创造力和想象力上更进一步。例如在传统视频摄影中,跟焦是一项十分耗费精力的事情,而现在我在使用索尼微单以及视频机拍摄时,只需将这项工作交给芯片与 AI 即可,

    了解更多

    2023-12-26

  • 章友棣:百分之七十一

    出生在东海之滨的我,从孩提时代起就对广袤的大海情有独钟。在成长和创业道路上,每当身倦心疲时,我会选择远离喧闹的都市,带着相机孤身来到僻静的海边,让扑面而来的海风吹走心中的烦闷和愁绪,用镜头尽情与大海交流对话,用影像展现大海的深邃、博大,使自己的心灵得以放松,回归宁静。

    了解更多

    2023-12-06

  • 陈长青:海・无垠

    我时常游走于家乡的海边,在苍茫与霞光里眺望,目之所及的视线,慢慢淹没在这宽阔天际,随之烦躁的内心,堕入这无比深邃的安宁。

    了解更多

    2023-12-06

  • 肖昊田:大海·月空

    我从小生长在大海边,我爱大海,也爱那浩瀚的月空。每当月亮从海面跃出的那一刻,我都激动不已。

    了解更多

    2023-12-06

  • 李国颖:营口鸟浪

    每年4月和9月,是鸟类迁徙营口的高峰季节。迁徙的鸟类有几百万只,包括以鸻鹬类为主的多类鸟种。它们春季从澳洲和新西兰出发,秋季又从北极和阿拉斯加飞来,通常在营口海滩休整一个月,通过捕食海洋生物补充能量。

    了解更多

    2023-12-06

  • 朱柯丁:一半

    我因为热爱大海而开始潜水,十几年来,我与美丽的海洋和神秘的水底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一次潜水中最神奇的部分之一就是当海水吞没了我一半面镜的时刻。海平面是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过渡部分,是大海与陆地的一次联姻。

    了解更多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