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晓春:虚拟堆叠

    我相信,这些照片对于其他观看者来说,难以向他们提供所谓“客观和真实”的信息,只是当时我有选择性地截取,仅此而已。有趣的是,所有的照片罗列会使得观者对画面的认识更为不确定,拍摄下的具象内容会让位于添加的虚拟标记,而那些附加数据则在潜意识里和画面进行着堆叠。

    了解更多

    2022-08-07

  • 周仰:昨日幽光

    在旅行中,我倾向于那些可能流露出“昨日世界之幻象”的目的地,无论是数百年的欧洲城市,还是经历千年的遗址,这些照片便拍摄于那一次又一次假装穿越时间的旅行中……不同于有意识的创作,在这过程中我只是回归摄影的原始冲动,听凭感觉按下快门。

    了解更多

    2022-08-07

  • 曾戈:新城

    人们在景观里尽情拍摄着、享受着所营造的环境,暂时忽略了外面真实的现实世界,乐此不疲地寻找着不平常风景所带来的一切感官刺激,促使按下快门的视觉神经保持着亢奋的状态,从而生成这些再造景观建筑的影像。长此以往,各式各样从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影像在现实世界里构成了一个封闭而循环往复的幻觉体系,逐渐地形成了一座崭新的也是虚构的景观之城。

    了解更多

    2022-08-07

  • 吴吕明:2016欧行意象

    寻求以中国传统的“纪虚写意”替代西洋摄影的“纪实写真”,探索以数字摄影做艺术实验,以彩墨“意象”演绎表现主义,独创出溶汇中西的摄影数字艺术。

    了解更多

    2022-08-07

  • 新华社:中国视角 世界故事

    新华社正在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国际新闻图片也搭上融合发展的快车,以更加精彩的内容和丰富的形式,展示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以中国视角讲述世界故事。

    了解更多

    2022-08-07

  • 卫星影像:来自天空的凝视

    人造卫星从太空中俯瞰地面的影像为人们观看这个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当影像数量足够庞大又垂手可得时,这些影像的生产就会形成一种基于观看的权力关系,犹如一只无形的手,太空科技能力则为这种权力提供支撑。

    了解更多

    2022-08-06

  • 导演的摄影功课

    非凡创造力、想象力、感知力和视觉把控力等核心艺术能力是如何在摄影这种最基本、最便捷的视觉媒介中体现出来的?

    了解更多

    2022-07-21

  • 为什么是这些书入榜|第六届中国摄影图书榜揭晓

    本届图书榜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主办方共收到中国大陆的170家出版机构及个人推荐的参选图书302种372册。2022年7月2日至7月3日,第六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选在北京·《中国摄影》画廊举办,评出6大类15种拟入榜图书。

    了解更多

    2022-07-21

  • 李俊:虚像、现状与异托邦

    李俊近年来一直试图寻找观看这一行为与摄影媒介之间的联系。他将视线投入相机内部去寻找图像生成的相关机制以及当人们通过相机去观看时视线所产生的变化与局限。从其早期作品中关于时间的思考到近年逐渐将兴趣转移至视觉层面,李俊一直试图在摄影的符号与传播功能外,探索更为纯粹的心理与物理层面的可能性。

    了解更多

    2022-07-15

  • 舒巧敏:罔两

    舒巧敏将“看”作为创作的重点,他尝试运用各种不同的摄影技术与工艺去发现事物的不同形态。在他的创作中,日常所见通过技术对人眼的拓展显露出不同于往常的样貌。而他也试图通过这样的观看结果与视觉呈现去呼应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自我与外物”的理解。

    了解更多

    2022-07-15

  • 专访丨托马斯·迪曼德:模型、影像与“历史的结舌”

    在托马斯·迪曼德的转译中,成为图像的现实早已不复存在,图像被转化为模型,直到模型被最终销毁,又再次成为图像。

    了解更多

    2022-07-14

  • 自由记录与人性关怀丨关于王兵的《铁西区》摄影

    王兵的这部摄影作品的令人震惊之处是,从一开始,他就毫不犹豫地直指所谓的纪实摄影的核心,那就是直接面对生活,面对人本身,面对人的状态,也是面对人的命运与故事。

    了解更多

    2022-06-20

  • 李舜:无影

    李舜的作品以光为切入点,将瞬间的复现变为可经验的时空,以此将摄影还原为“光绘”,并为之赋予书法的文化内涵。而凭借这一形式所打开的文化与美学线索,李舜也在后续的创作中持续围绕“摄影”在当代媒介与传统美学的转换中拓展出新的语境。2021年,李舜入选了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邀请展。

    了解更多

    2022-06-20

  • 杨越峦:一个人的长城摄影史

    长城,北国风光的代表,江山如此多娇的标志。在中国境内,长城恐怕是负载意义最多的几种制造物之一,它背后的隐喻与正面的象征几乎一样多,甚至还要多,甚至多得多。

    了解更多

    2022-05-14

  • 赵青: 长城,不是一堵墙

    观察和感知那些生活在长城边的人,才能引导我们理解真正的长城。这种拍摄可能会是一个信息庞杂的视觉记录,可能会是一些思考有关我们和历史关系的碎片,可能会是我们了解自己民族、了解当下社会的一手素材。

    了解更多

    2022-05-12

  • 何世尧:《巍巍长城》的背后

    《巍巍长城》是我所有作品中传播最广的风光摄影作品。1963年它首次在《人民画报》跨页版上发表后,又相继被《中国摄影》《大众摄影》杂志和《中国四十年优秀摄影作品选》等画册选登;它曾被《江山如此多娇》《中国风光》等二十多本大中型摄影画册选用,而且大多被用作封面或跨页;不知多少次它被印制成挂历、年画、明信片,甚至被印染在旅游衣衫上;它还曾被仿制成巨幅壁毯,曾经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和作为中国政府礼品陈列在联合国主宾大厅。

    了解更多

    2022-05-12

  • 于文江:漫漶·熄烽

    20多年来,我专注于长城拍摄,从春花秋月、冬雪夏荫、日出云海、佛光彩虹等一切美好视觉映衬下的长城,再到不同摄影技法、不同视角、不同题材下的长城,我自己慢慢地在拍摄过程中发生着变化。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拍摄,更多的是探索、学习和思考。在查阅大量与长城相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我越来越深刻地感悟到,长城摄影,对于我来说,绝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浪漫美好,而是解读一段悠扬而厚重的文化和精神。

    了解更多

    2022-05-12

  • 任彦龙:晋北土长城

    晋北大同长城属于明长城的一段,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当地人习惯叫“边墙”,更多的人叫它土长城。这道“墙”有两大特点:一是没有包砖,袒露着夯土。而沿长城修建的屯军要塞“古堡”是包砖的;二是长城边、古堡中还有原住民生活其中,五百年薪火相传没有间断,至今还可以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边塞文化。

    了解更多

    2022-05-12

  • 李生程:陕北长城

    陕北特指榆林、延安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融合、相互争战之地。从春秋战国始至明代,修筑、增建长城的工程延续不断,陕北境内历代都有长城遗存。在陕北,长城从西面的盐池附近入境,穿过黄河后从东面府谷出境。

    了解更多

    2022-05-12

  • 郭伟:恍惚的时空

    曾经的存在,曾经生活、奋斗在这里的人们,曾经的酸甜苦辣,都是他们走过的人生。生存环境和土地的复杂关系,也暗示着生命与自然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时间无情得像空空的流水,往事如烟云梦幻,生命不过是消逝在即刻的瞬间,在时空中犹如微尘。孤独的飞鸟,静默的长城,让我的思绪更加的悠远,也许是注定的一种迷。

    了解更多

    2022-05-12

  • 郭中民:河西走廊的长城

    河西走廊的长城,它的作用远远不止于一个单纯的防御,它具有一整套附属的系统来保障中央政令的高效运行:有进行瞭望预警、烽火通信的烽燧;有保障往来人员食宿接待的驿置;有屯田人员与军人所居的军屯;有安置内附部落民众的民城还有各种军需仓库,等等。

    了解更多

    2022-05-11

  • 杨智:烽火台肖像

    这些烽火台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洗礼后多成不规则形状,找不到两个相同的烽火台,如同人脸的造型一样丰富多彩,却比人脸经历更多的风雨。面对这些烽火台,我采用类型学的手法,试图科学地去记录烽火台的影像档案,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看到中国西部不一样的长城,看到快要消失的峰火台,呼吁全社会更多地去了解长城,保护长城,保护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了解更多

    2022-05-10

  • 李如升:密云长城寻踪

    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实施建设“北京长城文化带”宏伟工程,对于密云而言,让这些古老的长城为时代经济发展服务,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了解更多

    2022-05-10

  • 刘芳:千里齐长城

    齐长城起止于山东,始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比秦长城早了400余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它西起黄河东岸济南长清区广里村东岭子头,沿山势而建,蜿蜒千里,东至黄海之滨青岛黄岛区于家河村东入海,全长618.9公里,又称千里长城。

    了解更多

    2022-05-10